大体可分为4种,第一种是元宝,俗称宝银,呈马蹄形,重五十两; 第二种是中锭,多为锤形,重约十两,又称小元宝; 第三种是小锞或锞子,形似馒头,重一、二两到三、五两,也叫小锭; 第四种是散碎银子,有滴珠、福珠等名称,重量在一两以下,成色可达到9.6-9.64成。 再就是清代银币,清朝晚期,由于外国银圆大量流入,充斥市场。 为了抵制洋圆,挽回利权,兼以补银两与制钱之不足,始自行仿铸银圆。 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各朝,在胡建、弯弯、江浙、大海、南湖等省,先后仿铸了各种式样的“银饼”和“银钱”。 光绪八年(1882),林吉省首先用新式机器试铸过银圆,称为“厂平”,不久即废,未正式通用。 光绪十四、五年间(1888~1889)两广总督张之洞,奉命在粤省创办钱局,购置机器,铸造“龙洋”。 各省见有利可图,纷纷效仿,均先后设厂,自铸本省的“龙洋”。 宣统二年(1910),颁布“币制则例”,规定银圆为本位币,单位为圆。 清代银圆面有“光绪元宝”、“宣统元宝”或“大清银币”字样,背刻铸蟠龙纹图案。 每枚重库平七钱二分,含纯银 9.6——9.7成。 在流通中按个计数使用,据统计,清末铸银圆虽然总计达 2.8亿枚,民造的居多。 看着最后一枚银元,陈文哲的脸上露出一丝笑容,这一次的收获有不小。 这最后一枚银元,应该就是号称最精致的古钱币。 它是一枚“光绪元宝”,是我国早的机制币,是我国近代机制币中的十大名誉品之一,俗称“龙洋”。 因钱币背面一般铸有龙纹而得名,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且加上清末、民国战乱连连等因素,一些较珍贵的光绪元宝银元品种,存世量已稀少,收藏价值高。 所以就算清代的银元流传到现在的很多,还是有许多收藏家对它趋之若鹜,争相起价。 特别是这种北洋造光绪元宝,这是一枚特别版别:北洋34年长尾龙版长尾龙配长云。 钱币收藏一般分为纸币、金银纪念币和古钱币三大类。 而古钱币中银元,一直是一大热点。 因为银元材质珍贵,艺术价值高。 北洋机器局初铸银元,是在光绪十五年,面值仅“一元”一种,是津城官造的呈样银币,未流通。 直至光绪二十二年,始铸流通银币。 “大清光绪二十二年北洋机器局造”,面值有“一元”、“五角”、“两角”、“一角”、“半角”五种。 是我国套以元为单位的计值银币。 公元1903年7月,提出银币专由造币总厂制造,保留南洋(江南)、北洋、粤省、北湖四局为分厂。 这种银币材质珍贵,艺术价值高,由贵重金属或白银合金铸造。 最主要的是制作精美,图案考究,文字清秀,内容丰富,银光灿烂,其貌可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