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朱元章之后,所有人都想要个文皇帝。 所以建文帝才能继位,这样一来,却恰恰给朱棣留足了余地,也让他逮到了机会。 当然,永乐大帝还是一个比较厉害的一个帝王。 特别是在艺术品行业,基本上家喻户晓,现在倒是真的不需多做介绍。 总的来说,永乐朝国内整体经济不错。 这个首先就对艺术文化产业,有巨大的正面影响。 只不过,永乐得位不正,说是「清君侧」,实则是抢金字塔唯一位置。 这一点大家都知道,是以,他的根基并不牢固。 这就更必须制造出一种国泰民安、四海升平的现象。 这才能反过来,证明他才是历史正确的选择。 而要制造出国泰民安四海升平的现象,就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了。 所以才有了《永乐大典》,要知道,修书在古代,耗费的时间财力是难以衡量的,自古就有非盛世不修书的论点; 所以,也才有了郑和五下西洋,而另外两次在宣德朝。 关于郑和五下西洋,倒是有一些值得一说的。 基于永乐大帝的潜在意图,第一当然是宣扬国威。 这又能证明,他是历史的正确选择了。 第二,自然就是寻找失踪的建文帝了。 郑和不负厚望,派了一堆钱,让友邦感受到大明的富足; 沿途也基于道德制高点,解决了一些小国的内部争端。 这就让友邦,更加感受到大明的文明与强大。 要知道,当时郑和的船队,不夸张地说,其规模应该得相当于现在的四五个航空母舰群了; 当然,还有非常重要的,就是或自愿或强迫地,抓些其他地区的皇帝,来参拜永乐大帝。 这就是八方来朝,最重要的一点,当时还有一些小国的皇帝,死在了国内,现在墓地还在国内的。 在我们国人看来,你看我们一衣带水,一脉相传,你们的皇帝都很乐意死在我们国内。 而在外国人看来呢?他们的老祖宗被抓到了华夏,死在了华夏,他们是一种什么心情? 至于自愿什么的,想想就知道,人家一个皇帝,为什么要自愿的千里迢迢跑到华夏? 至于说,有一些皇帝来了之后,感慨于大明之文明富足,终生不回故土,老死在大明,这听听就好; 其实,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对外交流都非常的重要。 永乐朝借着几次郑和下西洋,虽说浪费了财政无数银两,却也同时开阔了视野,保持了创新与进步。 表现在官窑瓷器的生产上面,永乐朝可以说是承上启下的一个阶段,在瓷器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至于建文帝,他为明代的第一个瓷器空白期。 建文帝没做几年皇帝,也没有多少瓷器、甚至是瓷片,来明确左证建文帝时期的瓷器。 当然了,这个时期肯定有瓷器。 也有人说景镇的官窑,就是在建文帝时期建造的。 是与不是,之前陈文哲考证洪武时期的官窑瓷,已经说过。 由于建文帝在位时间太短,加上这个时期生产的瓷器,目前还没见到有纪年款的左证。 因此,应该属于瓷器的空白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