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是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不管是在什么时期,都是这一特性,哪怕是期间经历众多叛乱,都没有影响到这一特性。
这是大明问鼎神州的根脉所在。
只不过相较于明初时期,崇祯皇帝所处的时期,很多支撑王朝统治的梁柱,都被啃食的歪掉了。
比如赋役制度。
比如军队制度。
皇帝想集权,构建没有贵族特权的集权统治,明确各级权力承载,以确保皇权是最大的。
文官想分权,构建限制皇权无序的集权统治,明确各级权力承载,以确保皇权能被制约。
皇帝的确是会出错,毕竟皇帝也是人,不过一旦出错的话,就会对大明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土木堡之变。
此役的战略错误,导致大明损失了无数精锐之士,折损了大批文武,特别是一批能打的武将勋臣,纵使最后没让大明社稷倾覆,可是也造成大明的权力构架出现倾斜。
皇帝会出错,难道文臣就不会出错?
大明的文官群体,从来都不是单独的个体,在他们背后代表着一个个群体,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使得先前很多好决策,好方针,最后都演变成利己的东西,坑害着大明的统治根基。
特别是那句祖制不可违,每每叫崇祯皇帝听见以后,那心里都是厌恶极了,这本该是规谏天子的话,却渐渐的变了味道。
什么祖制不可违,那分明是利益不可违。
崇祯皇帝就是想要打破这一格局,不想让大明循规蹈矩下去,就是要让大明不断地调整国策。
没有一成不变的国策,就算是再厉害的人,再高瞻远瞩的人,都不可能站在前人的角度,去预判后人的发展。
思想才是最重要的。
“这个毕自严啊,总是要在较为特殊的时期,才选择做出他觉得对的事情。”崇祯皇帝倚靠在龙椅上,御览着所拿奏疏,笑着摇起头来。
“就毕卿所呈奏疏,要打击私盐,清查盐场和灶户等事,内阁那边是什么反应?只怕反响很激烈吧?”
“陛下英明。”
内务府总管大臣钱肃乐,神情严肃的作揖行礼道:“当前山东和江南诸省,受那两个要桉的影响,地方肯定是不安稳的。
更别提新生的宁夏叛乱,让朝廷出动京营前去平叛,求稳,是现阶段朝廷所需要着重去做的事情。
可是偏偏在这个时候,毕阁老却呈递这等奏疏,想打击私盐、清查盐场和灶户等事,这在内阁引起很大的争议和分歧。
甚至据臣所知晓的情况,韩元辅、温阁老他们,都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不过温阁老要更温和一些。”
“你是怎么看的?”
崇祯皇帝放下手中奏疏,看向钱肃乐说道:“你觉得毕卿所提盐税整顿,对于国朝而言,究竟是利大于弊呢?还是弊大于利呢?”
“启禀陛下,臣以为是利大于弊。”
钱肃乐作揖再拜道:“尽管说毕阁老所呈奏疏,是比较特殊的士气,不管是衍圣公府一桉,亦或是江南刺杀一桉,至今都还没有一桩明确下来。
这两件要桉的出现,在朝野间的反响很大。
且毕阁老所提盐税整顿,涉及最重的恰恰又是山东和江南诸省,朝廷若真想做好这件事情,那必然会在地方引起一些风波。
可纵使是这般,依着臣之愚见,有些事情终究不破不立,涉及盐政所存弊政,都是较长时间堆积下形成的。
倘若不这般推行起来,那问题只会越堆越多,这直接产生的影响,就是朝廷每年所征盐税会连年递减。”
“你能这样想,朕很欣慰。”
崇祯皇帝赞许的点头道:“这件事情想要推行起来,的确是不容易的事情,不过就算是再难,也要逐步的推行起来。
内阁想争论此事,那就让他们争论吧。
朕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