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治整顿,对时下的大明而言,必然要走阶段性的路程,就像攀登高山一般,唯有脚下的每步路,都走稳了,走踏实,才能不会踩空,防止摔落深渊之下。
万历朝掀起的国本之争,形成的党争风气,逐步让大明吏治糜烂,经泰昌、天启两朝的加剧,早就堆积成固化格局。
人心,是最难改变的。
紧箍,不是一日能戴上的。
大明的文官群体,不是轻易就会屈服的。
鞑清的那套大杀特杀,以迫使官绅、官商联合体跪服称奴才,并不适合崇祯朝时期的大明。
真要是这般做的话,那边违背了崇祯皇帝,一直谋划的实业兴邦理念,毕竟实业发展的基准,就是秩序安稳。
「成国公,您说陛下召见我等,在京卫都督府这边暂候,究竟是所谓何事啊?在京的勋戚全都被召来了。」
「是啊,莫非跟近期朝中风波有关?可文官之间相争,跟咱们有什么关系啊,咱们和文官一点瓜葛都没有啊。」
「谁说不是啊,听说周延儒、温体仁他们,在内阁所做的事情,可是引起不少文官的强烈不满啊,这文官相争真够激烈的啊。」
「最近那韩爌的日子,可不好过啊,不少东林党人都被牵扯进来,要说温体仁够狠的啊,咋想起来追朔赈灾调拨粮饷一事了。」
「管他呢,现在本侯是无官一身轻,当着空筒子侯爵,省的为一点差事,在这里担惊受怕啊。」
京卫都督府所在,以成国公朱纯臣、定国公徐允祯为首,在京的诸国公、侯、伯等世袭勋戚,无不都聚在一起,相互间议论起来。
当然也有一些勋戚不在此列,如英国公张之极、新乐侯刘文炳、宣城伯卫时泰等受天子倚重的勋戚。
朱纯臣、徐允祯稳坐在官帽椅上,看着眼前乱糟糟的场景,自始至终都没有答话,不过心里却难免泛起滴咕。
二人不时看对方一眼,显然对天子特召进宫,都很难琢磨透彻。
不说先前所经历的种种,仅仅是近期发生的事情,就叫朱纯臣、徐允祯他们,心里是胆战心惊的。
又是朝中风波不断,又是辽东战局不定,这叫他们内心深处都难免会联想,此前甚是混乱的天启朝!
「英国公。」
「英国公~」
一些勋戚的声音,叫朱纯臣、徐允祯抬起头,见到身穿蟒袍的张之极,快步走进这正堂内,眉头无不微蹙起来。
张之极神情严肃,朗声道:「陛下口谕,召诸臣觐见。」
「臣等谨遵上谕。」
朱纯臣、徐允祯他们闻言,纷纷起身作揖道,来京卫都督府正堂,待了快半个多时辰了,叫很多人都心思不定。
随沉默寡言的张之极,朝乾清宫赶去,沿途的上直亲卫军锐士,宛如凋塑般挺立,这让朱纯臣心里很感慨。
现在京卫都督府这边,别看他领左都督之位,然实权却不在他手里,涉及紫禁城和皇城的禁卫、巡察等职权,早被天子分给刘文炳、卫时泰他们掌管,尤其是紫禁城这边,可谓密不透风。
这宫外的有心人,想打探宫内的情况,难如登天。
乾清宫正殿。
刘文炳、卫时泰等十余众勋戚,挺身侯在殿外,他们心里也都犯着滴咕,天子特召在京勋戚进宫,究竟是所为何事?
自汤国祚、朱国弼这些勋戚被杀、被抄家后,除在京卫都督府的少数勋戚外,其他勋戚无不明白一点,天子对他们的态度很不好。
除了能在五军都督府挂职外,京营这最后一块自留地,也让天子给收走了,这使得很多勋戚的进项都没了。
连带着张之极、刘文炳、卫时泰这些颇受倚重的勋戚,反而被多数的勋戚给孤立了,成为了少数派。
不过这恰恰是崇祯皇帝所想要的。
大明勋戚群体内部统一,那他如何分化、拉拢、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