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堂上所生是非,崇祯皇帝不想过多分神去管,权谋算计也好,党争不休也罢,并非他三言两语,就能扼杀掉的。
从万历朝的国本之争,就愈演愈烈的党争,已然渗透进大明的每一寸地域。
人心,终究是这世间最难看透,最难猜透的。
屁股坐在什么位置上,就代表着嘴上要讲什么话,皇权和臣权之争,处处都会彰显,处处都会爆发。
时下崇祯皇帝所关心的,是辽东战局的推进,刘兴祚率领东江军参战,在辽南积极开辟第二战场,也宣示辽东战局迈向新的阶段。
涉及前线战场的军事指导,远在千里外的崇祯皇帝,能做的可以说微乎其微。
毕竟前线战局的变化很快,不清楚这些变化,就贸然给奋战前线的将校,下达所谓军令进行约束,那只会适得其反。
微操指挥这等事情,崇祯皇帝绝不会去做。
西山。
“诸卿,当前辽东局势动荡,对各类火器、火药制品、军械等需求量,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持续增加。”
在众人的簇拥下,崇祯皇帝神情严肃,边走边说道:“武备院所辖军工产业,必须在确保产量的前提下,保障每件出产的质量才行。
这是红线,绝不能有任何纰漏。
朕知道你们的压力很大,但奋战在前线的将士,那都冒着被杀的威胁,所以要帮助他们武装起来。”
焦勖、宋应星、毕懋康、王徵这批武备院的英杰,一个个都神情严肃,辽东那边经历怎样的战况,他们这些人都是清楚的。
自从辽东开始出现战况后,军机处所汇总的相应案牍,崇祯皇帝都会谴派王承恩、方正化等心腹太监,向焦勖、宋应星等武备院高层简述,以此敦促他们多多生产。
当前围绕西山一带,筹建起诸多规模化工厂,尤其军工产业发展最为迅猛,毕竟所需的火器、火炮、军械、甲胄等需求太高了。
奋战在山陕和辽东的诸军,拱卫在京畿的诸军,单单是崇祯皇帝所实控的军队,都是极为庞大的存在。
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就是需求!
来到一处生产车间,宋应星走上前,正色道:“陛下,这就是前段时间,我武备院集中力量,尊奉陛下所明旨意,进行研制的几款木制车床。
参照不同生产的所需,生产出的这些木制车床,会被分配到不同产业线,参与到实际生产中。
只要再给武备院一些时间,臣等皆能向陛下保证,所辖军工产业的各项产量,都能得到大幅提升。”
宋应星的话在耳畔回荡,崇祯皇帝锐利的目光,盯着眼前那一台台尚未完成组装的木制车床上,不少匠户神情紧张的站在一旁。
眼前摆放着的这些木制车床,看上去是那般笨重和简陋,倘若放在后世的话,甚至连残次品都称不上,只能称之为破烂。
只是对当前的大明来讲,却代表着朝向标准化生产,迈出最关键的一步。
不管是做任何事情,往往都是头三脚难踢,毕竟大明先前并没有这些,一切都是宋应星他们摸索着来的。
宋应星、焦勖、毕懋康这些人,见自家天子沉默不言的站着,一个个内心深处难免紧张起来。
为研制这些木制车床,武备院可没少耗费银子。
每个构件都是反复推敲和试验的,包括各项尺寸的明确,不同规格的刀具,不同刀具的分类,不同规格的砂盘等等,这一项项试验下来,银子就像是流水一般。
“朕不仅给你们时间,还会再给你们银子。”
在众人紧张之时,崇祯皇帝转过身来,开口道:“武备院所涉足的诸多领域,朕只是粗懂一个皮毛,关键还是在于你们。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具体如何钻研,朕不清楚。
但朕希望武备院上下,能够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耐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