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西山烽火> 第七章 宣传发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章 宣传发动(2 / 2)

雪莹话题的及时转换,使李轩也从尴尬的芬围中解脱出来,畅快地说:“那好,明天晚上吃过晚饭我在你们村口等你。”

定好工作计划后,李轩与仍在院里晒玉米的雪莹母亲告别,返回了家中。

李轩的故乡李村是一个有近两千人口的大村庄。这个邯郸县西南最边远的村庄,在明朝初年与季庄是一个村庄,先民都是明朝永乐年间从山西迁民到此定居的晋籍人。后因李、季二姓而分建为两个村庄,相距仅有几百米,李村位西,季庄居东。李村不仅全是汉族,而且是青一色的李姓人家。开始户少人稀,都定居在一条小河沟的北岸,由于岸北是一陡峭的土坡,所以李村的房舍既向阳、背风,又离水近,是一处很好的村址。但随着一代一代的繁衍生息,人口增多,新户扩延,小河北岸有限的平地已难容不断激增的人口住房。无奈之下,村民们便向背阴的小河南岸坡上和小河北岸的北坡上修建新舍。随着新房的不断增加,因地形地势所限,逐渐形成了南北两坡人家夹一河的奇特村貌。因坡度大,地形复杂,所以每户的房址都是依据所占不同地形进行平整填削而成的房基。这样一来,村里不但没有一条成型的街道,而且有的房基就与下面户家房子的屋顶相平,形成高低不平,犬牙交错,混乱无序的坡状房舍群。走进村里,狭窄的胡同过道不仅坡度大,而且曲曲弯弯、蜿蜒不规,不知延伸到何方。转来转去一会儿便迷失方向。还有的胡同走着走着走进了一户人家,原来是一断头路。就是本村原住民,村东人要到村西找一户人家,或村西人要到村东找一户人家,不是要费很大周章,就是走错了胡同。使整个村子如同一座迷宫。如与诸葛亮的八卦阵相比,真乃有过之而无不及。高低错落的房舍和复杂多变的狭窄胡同也是李轩看重的一条开展抗日斗争的有利条件与优势因素。

由于李村处于山区,地少且簿,所以绝大多数李户人家都过着饥寒交迫的贫穷生活,少数李户人家过着自食其力的自给自足生活,只有李继福、李占中和李继丰三家过着骄奢淫逸、不劳而获的地主生活。这三家地主除了有几十亩良田外,更主要的是都有自家的煤矿,靠剥削压榨矿工而获取不菲的收入。而在三户地主中,以李继福所集聚的田产与资财最多。也是在剥削方式和剥夺手段上最多最残的一户大地主。外号“李剥皮”。

李村四周地下埋有丰厚的无烟煤。明朝初年,便有人开始挖煤。历经五六百年,时断时续,时盛时衰。但由于生产设备和生产条件低劣,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开采煤窑流传着“十窑九不成,成了给个知县都不做”的说法。意为一旦挖出有好煤层的煤窑,给个知县都不做或都不换。言简意赅地阐明了煤窑对集聚财富的重要与不赀。

李继福等地主就是李村因开挖煤窑而发家的最大受益者。

李轩与季雪莹利用晚上对15名与自己年龄上下不差几岁并有相同志趣的李村年轻人分别进行了走访。这些年轻人大都是李轩少年时的玩伴,打小都知根知底,每个人的性格与脾气都相互熟稔。而季雪莹虽是外村人,但田地相邻,房舍相近的地缘关系和其在邯郸上学的知名效应,也使李村的年轻人对她并不陌生。因谈得来说得拢,当李、季二人将日寇侵占邯郸很快会侵占乡村的危难形势与国难当头,匹夫有责的道理讲给每一个人听时,无不表示积极响应,并磨拳擦掌,决心在口碑皆好的李、季二人领导下,与日本鬼子大干一场,把东洋人从邯郸赶回到日本去。

经过几晚上的秘密宣传发动,使李轩与季雪莹感到工作很有成效。也使他俩感到时机业已成熟。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