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武侠修真>砍不平> 第三章思考出路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章思考出路2(1 / 2)

科举的演进,是从内容到形式对读书人的思想限制越来越严。

科举考试的科目在唐朝时候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等,而且还产生了武举。

唐朝科举允许平民与穷人参加,不分世庶,向全社会开放,的确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

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变,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

弥封、誊录,是北宋对科举制度进行的最重要的改革。弥封就是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等记录封贴起来,又叫做“糊名”。

糊名之法最早出现在唐朝,唐初在吏部诠试授官时,所试判文,即用糊名考校之法。

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变。宋朝加强了科举考试中策论的地位和重要性。

北宋王安石废诗赋取经义,将取士内容限制到儒家经典的狭窄范围内。南宋时经义形成“有定格律,首有破题,破题之下有接题”,然后有小讲、大讲、余意、结尾等固定段落,“篇篇按此次序,其文多拘于偶对,大抵冗长繁复,可厌”。

到了明朝,八股文的唯一用途就是考科举!

八股文不仅体制僵死,而且要“代圣贤立言”,即揣摩圣人孔、孟和贤人程、朱的语气说话,因而八股文多半含混生涩、似通非通。

八股文没有诗、赋、论、策等文体的佳作那种熠熠文采和酣畅气势,而是晦涩枯燥,有些词句甚至难于准确把握其意义。典型的八股文风是啰啰嗦嗦,空疏无聊,同政治才能谈不上有什么关系。

明清统治者标榜“求实尚正”,只许考生做“浑厚老成”的死板文章,不得用诗赋式的华丽词藻,不得引用经典以外的其它任何书籍。

八股文没有诗赋策论那种旁征博引、譬喻联翩的绚丽色彩,也不可有其它任何越出界限之处。甚至即使在经典之内,还有犯上、犯下的禁忌。

要在如此严格僵死的规矩中将孔孟经书的只言片语敷衍拉扯成一篇文章,的确是件极难的事情。

自王安石推行经义取士之后,科举制度的积极性日少、消极性日增,至明清两代,科举达于极盛而自身的弊病亦达于极甚。

在一个专制、封闭的社会环境中,由于无法接受新的思想、学术、技术的影响,没有革新精神,一种既存制度或事物的演变过程常常不是越变越好,而是越变越糟。

王法不知道这个异世界的王朝科举处于什么阶段,不过应该不会很好考,要不然范秀才也不会屡次不中!

并且王法在蓝星的时候就是天天烤,烤的自己头晕脑胀,非常痛苦。如今重生一次当然不想重蹈覆辙!

更何况读书科举是需要花钱的,不是一般农民家庭能负担起的,保证温饱都是问题,更不用谈读书所需要的文房四宝和书籍。

除此之外还需要请教书先生讲课。没了先生讲解,你就是天纵横才也是白费了(想想现在,光有小学到大学的课本,没有老师,多么天纵横才能靠自己一路学到大学毕业)。

先生的费用也是不菲,而且先生的价格也跟学时挂钩,秀才一个价、举人一个价;进士.....普通人想想也就是了。不是亲戚、知交想都别想。毕竟几十个学生需要供养先生全家生活所需。逢年过节,也需要给礼品。

还有名气、学识是在交流中进步的。做学问是需要还有人情往来的。同学去秦楼、酒楼吟诗作对,你不能每次都去白吃吧;去了想掏钱,囊中羞涩!不掏,打成异类!大家干什么都躲着你,想借书抄书提携什么的,想都别想!

这样下来,供养一个读书人,大约每年至少需要几十两银子。因先生的才学程度;购买书籍的数量;文房四宝的购买数量等等而各有差异。

并且一般读书必须十年才敢保证出结果,这就是十年寒窗苦的来历。而且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