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科举考试一样,每个人的答桉都会由教头记录上名字封存,然后统一阅卷考核,按照标准答桉和延生答桉,择优录取其前一千名。
这一千应天军显然是远远不够抗金的,但一来自己也是初次招兵买马,人数太多未必好管,毕竟也没经验,其次其花销也是个大问题,别看朝廷的军饷已经够给这一千应天军发放月薪了,包括职田这类,也都是赵恒大笔一挥的事,但朝廷肯定无法另外给他发放军费了。
要想真正的把这批兵练好,无论衣食住行、还是训练器械等等各方面,光靠原本殿前司那种水准肯定不行,这些支出才是大头,在他这第一批应天军出现成果,足够有底气向朝廷要钱之前,这些支出都是要靠他林书航来扛的,那自然不能第一批就招太多。
但这一千应天军却会是未来自己军队的核心,是要求每一个都可以下放到下面去担任基层军官的,成为整支军队的骨架,因此除了对其身体素质、身家清白等方面的要求,其脑子灵不灵光、转得快不快显然也得是重要的考核标准之一。
说白了,自己这批想要练的是‘将’,而不是兵!
唯一遗憾的,就是截止报名结束为止,还真没一个读书人来参军,让林书航感觉好生遗憾。
在大宋这时代,但凡读过书、又还没有经历社会毒打的年轻人,胸中自会有一股‘浩然正气’,这种人一来最好忽悠,二来毕竟脑子灵活,最符合林书航想要培养‘将才’的渴望。
可惜,文武之间的代沟在这个时代终究还是太大了,似乎不是这点月薪就可以弥补的……
看来自己是有点相岔了,这个时代,读书人还是很有‘气节’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应该是他们的标配,当然,也别因这句话就觉得当真个个都是陶渊明,只不过他们讲究的是要站着把这米给拿了而已。
现在全国上下无数双眼睛都盯着,真要进来一个,又必然会被应天军当成典型来宣传,那可就成了全天下读书人耻笑的对象了。
说白了,读书人重名声,在他们看来,名声显然要比这十贯钱和一亩职田贵重得多。
是自己把这事想得太简单了,但问题不大,军队的职业化、神圣化、‘迪化’,这些都必然是要有读书人参与其中的,但只是初期这一千兵卒的话,倒还问题不大,且林书航已经在选拔淘汰中着重优先录取那些多少能认识些字的人了。
可没想到的是,林书航这边才刚将心态放平,然后就在考核试卷上看到了一个有趣的名字:杨邦乂。
‘乂’是个生僻字,在普通老百姓的名字中少有出现,乃是‘治理、安定’之意。
一看就是个文化人,林书航就特意百度了一下,结果才发现此人大有来头。
这是杨再兴的父亲,当然,不是亲生的……相比起他那季子杨再兴,因沾了岳飞的光而得以脍炙人口,他这当爹的在民间名声或许要稍少一些,但做的事可却是真不含湖,其过人之处,比之杨再兴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首先这位是1115年的进士,也即是明年科考的殿试录取者,且还是一甲的进士及第,妥妥全国级别的超级学霸!
这意味着杨邦乂不仅是读书人,而且现在就已经是参加过会试的贡士了。
自己那榜文上原本只是写的招收举人、贡生,可没想到这直接来了个贡士……而且以杨邦乂此后殿试高中一甲的水准,他这会试多半还不是后几名,而该是头名的会元才是。
这还正愁没读书人来呢,结果一来就来一个最狠的,且还毫不张扬,正常的跟着其他人一起参加考核,而不是用其读书人的名声来走后门。
别说什么人家是爱惜名声,只要进了这门,如此严格的各级查核以及户籍调查,杨邦乂的贡士身份是根本就不可能瞒得过的,他自己对这一点必然心知肚明,可还愿意来,这便足以说明他并不是真在乎那点虚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