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周嘉荣还了解到,这些织女多是附近的乡民或是城中平民家的女子,也没卖身给织坊,只是在织坊做事,一个月三钱银子,一年下来便是三两多银子,不少女子都抢着做。
随后,周嘉荣也参观了这家织坊的机器,基本上全是木制,与纪天明的那个织坊没什么两样。
可以说,两个织坊,除了规模大小外,其他都大同小异,弹幕自然也没冒出来。
周嘉荣有些失望,不过今天已经有不少意外的收获了,若是不到江南,他完全不会知道大齐的纺织业已如此发达。
离开织坊后,周嘉荣问叶和通:“有没有办法提高纺织效率?”
叶和通原是帐房先生,后来纪天明去京城才将产业都托付给了他,他对生产一事虽有了解,但并不精通,一下子被周嘉荣给问住了。
“这,三少爷,回头小人问问织坊的人。”
周嘉荣摆手道:“我只是随便提提,不若织坊可以想办法鼓励织女们提高效率,增加产量,改进织布机,若有表现突出者,可提拔为管事或是奖励一定的银子。这个你看着安排,我也不懂织布。”
叶和通见周嘉荣很讲道理,也没一下子就要求他们每日要增产多少,松了口气,认真思索周嘉荣的提议后道:“三少爷所言甚是,回头小人拟个方案出来给少爷您过目。”
这可是太子殿下,若能得了殿下赏识,说不定他这辈子也能谋个一官半职,光耀门楣。
因此哪怕周嘉荣只是随口一提,叶和通也非常重视,当即就将这事给放到了心上。
***
周嘉荣的计划是到江南后,从织坊中带一批布扮作布商到漳州府卖布。
这样押送布匹的人员众多,还可以用雇佣了镖师的名义,携带一批乔装的亲卫同行,以保障他的安全。
本是打算准备好布匹和马车就出发,但因为弹幕的提醒,周嘉荣决定多留两日,在城中多转转,看能不能有什么新的发现。
江南与京城又有所不同,商贸极为发达,城中小手工业者繁多,种类五花八门,还有专门的行商到此收购货物,运往外地售卖。
不过形成规模经营的还是只有纺织业,其他多是单门独户或是雇佣了几个学徒之类的,完全没法跟纺织业相比。
周嘉荣转了一圈后,隐约有些明白弹幕为何会说纺织业是工业的开始了。
相较于其他手工业,纺织业的总需求量更大,生产出来的商品方便储存运输,而且其不受时令的限制,工序虽复杂,但并不难,拆解开来,认真学习,几天便会,很容易推广。不像木工、雕刻、冶炼等都需要很长时间的学习才能入门,没法在短时间内训练出一批熟练的学徒。
因此其他的手工业基本上都没形成规模生产,目前也很难形成像纺织业这样的规模。
摸清楚这点后,周嘉荣又将注意力转回了纺织业上。
叶和通已经拟出了织坊的奖励机制,特意送给周嘉荣过目。
就三条:一,每个月纺织合格纱线、布匹最多者奖励一两银子;二,若是能改造纺纱机、纺织机,提高效率者奖十两银子并提升为主管;三,若能提高纺品质量,生产出更独特花色花样或是新式布料奖励银子十两。
“三少爷,您看还需要补充吗?”叶和通问道。
周嘉荣觉得这有点粗糙,不过短期内叶和通能想到这个方案已经不错了:“先就这么实施,看看后续的效果再做相应的调整吧。”
叶和通高兴地点头,又说:“三少爷,两千匹布已经准备好,马车也准备好了,您看什么时候启程?”
“越快越好,明日便启程吧。”周嘉荣道。
叶和通立即去安排。
次日,车队启程,除了叶和通,伙计和镖师全是亲卫所扮。
一行人从江南启程去漳州府,八日后到了目的地,顺利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