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他没有任何的理由去暴露自己曾经被曹兵俘虏的经历。
……
正午时分,各地行军的人都要停下来歇一歇。
天气实在过于的炎热。
赵云藏匿在随县东部的山林之中。
正午的时候有点阴凉,但是其实并没有什么解暑的效果。
夏天不怕热,就怕没有风。
闷热闷热的天,即便是在林子里,也并不能感受到任何的清凉。
南方的空气湿度是很足的。
但是湿润不代表凉爽。反而是空气湿度越高的地方越难以排汗。更加闷热,体表温度更加的高。
这都是大自然对于人类的考验。
走出梅雨季节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热带高压所控制,下沉的气流,万里无云的晴天。
将人们压得喘不过气来。
太阳是那样的大,那样的圆。
挂在天边,烘烤着大地。
与北方火辣辣的干烤不一样,在荆州和扬州是像蒸笼一样。
赵云在正午的时候也只能带着这些士兵藏匿在密林里。并不完全是为了避暑。
也是歇一歇马力,同时给士兵们一个心理安慰。
热是仍然的热,但是要让士卒知道将军在体恤他们。这样才有利于保证士兵们的忠心。
而且在这个时候,大家都是同甘共苦,也就更加没有什么怨言了。
熬过了正晌午,时间来到了下午。
这个时候其实才是最热的时候,但是赵云也不管那么多了。
吩咐众人上马往西北而行。
赵云已经断了于禁的一次粮,于禁军中杂役不多,本来就没有多少运送粮草的民夫,辅兵。
如果赵云可以留在这里再断一次粮,兵粮寸断之下,于禁就不得不回师了。
这样一来,就可以解决西陵县的问题。
但是,这种方法看似可以击退于禁,但并不是最优的解决方法。
因为赵云的行军目的不同。
他并不是只想简简单单的击退于禁,保住自己一亩三分地。
赵云真正面对的,其实是为了解决整个荆州的问题。
这显然不是势单力薄的赵云可以轻易做到的事情。所以必须得用巧计。
这样一来,就不能鼠目寸光的只想着先击退于禁。
因为徐静撤兵之后,势必是撤回随县,和夏侯惇合兵一处。
赵云本来兵力就少,夏侯惇和于禁和兵一处,势力更大。又有随县县城作为依托,这是赵云所不能击败的。
因此,赵云决定放弃眼前唾手可得的胜利,而是转向西北。
长途跋涉到西北,斜插入新野和随县之间,切断新野和随县的联系。
以随县一个县的实力,是不足以供养夏侯惇、于禁上万大军的。
所以,赵云只要切断夏侯惇的粮道,夏侯惇和于禁就会同时面临缺粮的问题。
与此同时,赵云又切断了夏侯惇的退路,这个时候,夏侯惇和于禁就不得不退兵了。
………
在这个时间段,出人意料的是,夏侯惇出现在了一个不该出现的地方。
但仔细想想,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夏侯惇在随县留守三千兵马。
自领五千兵马往西南而去。
新野在襄阳以北,随县在襄阳以东,夏侯惇自随县往西南而行,自然就来到了襄阳城以南。
襄阳城正南乃是宜城县。
夏侯惇带兵打到了这里,就基本上已经完成了曹操的战略。
已经对襄阳城完成了围三缺一。
此时,刘表的治所过于靠北的弊端就是已经显现了。
襄阳城好似荆州凸出去的一个角,完全的被曹兵切出去。
这样的局势,对于襄阳城内的亲曹派,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面临这种岌岌可危的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