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齐相管仲的居所出来,于正的心中可谓是喜忧参半,似乎达成了目的,却又好像掉入了陷阱。
喜的是,自己此行的目的算是圆满达成了,取得了齐国的支持。只要自己军略上并无太大的差错,一国诸侯之位似乎就在眼前。
忧的是,为求得齐国支持,自己最大的优势,硬铁的冶炼技术被管仲给敲了去,自己获得诸侯之位后就得主动上交,齐国还不怕自己耍赖不给,毕竟实力放在那里。
于正最终会同意此议,主要是基于几点考量:
一是齐国已经集合了全国的冶炼工匠,正在日夜专研此事,所以此术被齐国攻克似乎乃是早晚的事。
毕竟春秋末期,铁器开始普及推广开来,战国时期,铁制兵器已经普遍使用,所以冶铁技术日渐完善是历史大势所趋。于正的技术虽领先一二百年,但在齐国有心的追赶下,也不一定真能守住多久,还不如早早谋取利益更换算。
二是因为齐国答应不会对外公开此术,所以于正的黑山贸易仍然有利可图。毕竟齐国也需要保持自己的领先优势,所以短时间内也不会公开此术,而只是自家大量炼制铁器装备军队,提升自己的实力。
基于这个“冶铁不扩散条约”,所以短期内,于正对除齐国以外的其它国家仍将保持优势。
三是管仲毕竟老奸巨猾,能说会道,于正几乎是全程被他的思路牵着鼻子走的,因而才会在他劝说下草率答应下来,事后想想其实也有些后悔。
不过既然已经答应了,再想反悔却是来不及了。更何况此次协议也算有得有失,得失之间不是自己简单能衡量的,眼下还需一步步往前发展才是。
隔天,齐侯果然当着几位诸侯的面正式宣布了此事,大义凛然地说着要从郑国的手中兴复那些被奴役的国家,要解放邘国、聃国等国。
之后,又把于正叫进来御前勉励了一番,并准许他率领自己的本部去帮助邘国独立,在北境给郑国制造压力。
于正谦卑地应答着,似乎此事是齐侯的主意,而他只是依令行事。
然而看在卫侯姬辟疆眼里,他却是心中暗怒:此人果然不甘人下,如今搞出这些花样,明显是想背离我卫廷。
若是由着他兴复了邘国,只怕将来的邘侯之位也是他的囊中之物,到时他以诸侯的名义再来参加齐侯的会盟,自己岂不是要和他平起平坐?
名义上的臣子以后却来平起平坐,想想都觉得这是耻辱。
卫侯心中怒火中烧,然而此事既然已由齐侯当众宣布,那么恐怕是不好再更改了,也不知于正是用了什么条件说服了齐国。
卫国如今实力所限,再不是当年单挑郑、齐的时候了,所以心中虽十分不满,却不敢拂了霸主齐侯的面子。
卫侯无能狂怒,却也做不了什么。
于正既得齐侯准信,当即拔营而走,先回黑山集合军队再说。
当然,大军出发前的家臣会议,就此次的行军军略共同商议一番也是必不可少的。
“诸位,此番郑国逃盟,自绝于中原诸侯,引来齐国攻郑,实乃千载难逢之机会。我欲尽起大军,配合诸侯联军,从郑国东北境入寇,此行势要从郑国手中兴复邘国。”
于正坐于尊位,目光扫视自己的一众家臣,慷慨激昂地立下目标,又道:
“我知在座诸位多是卫人,对我匡复母国一事有些微词,认为邘国是邘国,卫国是卫国,卫人之血为何要为邘国而流。
今日,我便于诸位明言。这卫国的大夫我是当得腻了,所以此次我欲再进一步,匡复邘国乃是为取邘侯的诸侯之位。
若是有想再进一步者,想要成就大夫家业,便可前来追随;若是不愿追随者,就请自去投那卫君,我也绝不为难。”
于正当众说出了他的野心,自管仲面前说过一次之后,他发现自己是越来越能表露出这种野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