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于正互相呼应,互为犄角。
于正留下了一部分民夫帮助弘毅大夫建设营寨后,自己则带着大部队住进了原黑山盗的山寨内。
如此,下寨以弘毅大夫为首,有战车三十余乘,兵丁千人,民夫五百,总计千五百人。
上寨则以于正为首,有步徙两千人,其中正卒一千、辅兵一千,又有一路跟随而来的流民两千余人,俘虏的盗匪及家眷八百余,总计小五千人。
要养活这六千多人可不是件容易事,军中虽有存粮、浚邑和帝丘也有不错的缴获,但是这么入不敷出的养着这些人,总会有弹尽粮绝的一天。于是,于正想到了屯田的方式。
太行山脉地势复杂,道路难行,但是可供开垦的土地也不是没有。比如那些叫做“凹”和“沟”的地带,不仅有溪水可以灌溉,附近也有一些土地可以开垦成良田。实在不行,梯田的方式也不是不能考虑的。
这些土地资源自然是要加倍珍惜利用的,于正也只会允许这些田地种植五谷作物,而不允许种植其它经济作物。
虽然田地少,但作为后世人的于正,也有改善农耕技术的方法。此时精耕细作的方式尚未出现,一直要到几百年后的战国时期精耕细作才逐渐出现、发展开来。所以怎么样让少量的田养活更多的人,对于正来说也不是个不可能的挑战。
于正虽然暂时还发明不了化肥这高端玩意,但是调和人畜粪便,用来灌溉的施肥方式,从而增强田地的地力,他还是知道的,这方法也容易推广。
另外此时因为铁制农具“犁”、“耙”、“锄”等并未普及,以及“牛耕技术”尚未推广开来,所以没有“深耕”的概念,导致欠收普遍。
“深耕”就是一块田地要播种、插秧之前,先须犁田,把田地深层的土壤翻上来,浅层的土壤覆下去,具有翻土、松土、混土、碎土的作用。合理的深耕能疏松、熟化土壤,显著促进增产。
于正两次大战缴获了一些马匹,其中一大部分已经匀给了弘毅大夫,另外一部分的瘸腿马则可以可投入到农耕生产中去,补充畜力的不足。
农具方面,虽然现在还不能炼铁,没有铁器,但是黑山的位置可是连通山西、河北,以后铁矿、煤矿资源肯定也是不缺的。
【作者题外话】:谢谢大家的支持,有票的可以投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