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我穿哪一套?”
“哪套都好看。”李飞昂回过神。
“怎么失魂落魄的?不想恭喜我进入到第五轮试镜?”
“的确,应该恭喜的。”李飞昂笑着说。
然后他竟然笑出了声。
事实上,自打他在Mercy与副导演私下里约见,顾老师亲自对他进行了简单的谈话与试镜之后,忙着国际电影节的李导就特许他跳过了之前的那四次试镜。
所以,司彬的四次试镜,都没有遇到李飞昂,而李飞昂上个月陪父亲去了一趟国外谈生意,顺便一边专研剧本,一边考虑该如何对司彬透露这件事情。
他作为后来者,杀进来抢角色,导致剧组临开机换角色,换成哪个演员都会膈应,甚至是愤怒,反目成仇。
其实剧组临时换演员的事情经常发生。
试镜多次之后明明最终确定了演员,结果签过合同之后却被换掉,这些都是小意思。
有些演员已经拍了三分之一还被换掉——资本、演技、业务、轧戏、受伤、怀孕,与导演不和,各种原因都可以成为理由。很多演员都经历过这种事,大家都是心照不宣。
目前,《一飞冲天》队长的角色,最后的四位候选演员,只剩下两人竞争。
司彬只知道,有人会与他竞争,并不知道竞选人是李飞昂。
篮球队长这个角色,既帅又痞,是一个有成长弧线的角色。
这是顾劲臣选的剧本。
顾劲臣在选剧本的时候,最先看故事梗概和主旨,然后就要问一句,角色怎么样,有弧光么?
所有的专业演员都喜欢有变化或反转、有成长弧线、有演绎空间的角色,只要看一眼剧本,就能发现其中的亮点与可塑造性。
如果角色的成长性不清晰的话,专业的演员还会在写人物小传时,将这种成长的弧光创造出来,无须用剧本中的台词表现,只要在优异的表演中呈现出来即可,让观众自己去从演员的肢体动作与表情中感受到角色的成长与变化。
这就是好演员和业余演员的区别。
优秀的演员有修补“角色漏洞”的超能力,甚至能让一个单线条的剧本变得更加的丰满。
另外,作为励志题材,顾老师饰演的主人公,身为教练,他的成长完全体现在了他为之努力的篮球队,以及球队成员们的成长上,而篮球队长这个人物的改变和进步,正是影片中最明显、给得最直接、最能给观众们带来情绪的角色。
所以说,“篮球队长”是一个演好了就能获奖的角色。
其实,司彬在电话里说的“新人奖”那个可能性不是没有——
不知《一飞冲天》有没有冲奖的意愿,李导和恒影至今没有透露,如果电影要冲奖,队长“李世龙”这个角色绝对有冲击“最佳新人男演员”的底气,国内外任何电影节都算上。
关键就看李导打算怎么拍,如果是国内春节档,艺术上着色就会变轻,会更注重接地气和观众缘。
春节档或是商业电影,肯定不会像“生而为人”那样拍摄,推特和场刊上已经有电影人将拍摄手法和色彩之类分析得很透彻。
而如果是冲奖的电影,从导演的脚本开始,到拍摄的手法都会有所不同。
还有容修的音乐创作。
春节档电影的配乐和冲奖片在风格上也会有细微的不同,乃至于欧洲三大电影节与奥斯卡的配乐风格也会有差别。姑且不说国外,就连国内港岛金像奖和湾湾金马奖也要用心掂量。
总而言之,电影是导演的艺术,一切都看导演的意愿和灵感。
司彬换衣服的工夫,李飞昂思考了很多。
那个“篮球队长”的角色,由始至终也没有确定会交给司彬,他既没有签合同,也没有口头答应,只是培训的两个月,给他一部分角色的试镜内容,演员们私底下猜测,可能会是司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