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帝登基, 改年号建平,史称建平帝。
……
其实关于良妃究竟是去守灵还是要按了先皇遗愿殉葬,朝中也有两种说法——这是后头大局已定之后周纪明的书信里体现出来的。
一种是说先皇既有此想法,新帝纯孝, 合该遂了先皇的愿才是, 这是说要良妃殉葬的。
另一种是说, 先皇仁慈, 必不忍良妃同五皇子六皇子三人母子生离吗, 这个陪朕就是说要守灵的,抱持这样想法的, 自然大多是良妃一脉族人的派系, 另一种就是反对殉葬制度的有良知者,他们天然就抵制这种不合人道的行为, 也是上书发表了自己的想法。
这种争论结束于新帝的一锤定音, 早朝上,新帝严厉斥责了一些人,用词是文绉绉符合帝王学,但翻译过来, 主体思想就是,先帝英明神武, 是个仁慈的人, 是个有大爱的人, 是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现在先帝是去了,但是朕是先帝的儿子, 朕必须不同意你们曲解了先帝的意思!那些不停上书的人, 居心何在啊?是不是连朕的话也不听了?
如此这般说了一通之后, 反正良妃也不是什么特别重要的角色, 朝臣们也就歇下来了。
这样一来造成了两个效果,一是臣子们看出来,和杀伐果决,初登基时动不动就造成流血事件的先帝不同,现在这位新登基的建平帝是个比较心软的帝王,不仅护着良妃和五六皇子,甚至连大皇子二皇子这样和他有过竞争的人,也没有找借口杀了,而只是说他们疯了,圈禁而已。
二是,令良妃母族的人心悦诚服,再也不起幺蛾子,愿意踏踏实实跟着这位新帝干,本来嘛其实他们也知道,有大皇子和二皇子两位悬在头上,五六皇子的机会本就不大,只是搏一搏看能不能单车变摩托而已,搏不过就算了,于是算了。不仅如此,五六皇子一个月后从府中发来上表,给个机会愿意叩拜新君,建平帝也给了,于是五六皇子进了宫,一下午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不清楚,反正这两位皇子出宫的时候,据说是红着眼眶的。
以上是正面效果,也有人不满的。
比如一些臣子就认为建平帝过于优柔寡断,难成大事,良妃就算了不过一女流耳,谅五六皇子也掀不起什么大浪来,可他千不该万不该,是不该连大皇子和二皇子也放任了,这两位皇子,其中一位长子,一位前太子,都是皇位有力的争夺者,现在是式微了,可是难保以后没什么想法,就算他们本人不再有想法,他们的幕僚或者亲族势力也会逼着他们有想法,总之是后患无穷。
但总的来说,除去这些真心为朝廷殚精竭虑的老臣,大部分其他臣子还是满意的。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哪个新帝的登基不是伴随着旧势力的衰弱和拔除,免不了伤筋动骨,看建平帝登基以来的种种行为,虽然打压了一部分人,但也提拔了一些人,虽然圈起了兄弟们,至少保他们性命,虽然在不少关键位置处都安上了自己的人,至少退下来那批还活的好好的。
作为臣子,以后必定要继续接触和服务于建平帝的,顶头上司是个仁厚性子,又有什么不好呢,总比先帝那样喜怒不形于色,但发出来就是雷霆之威好吧?
——也是想开了。
叶峥翻完最后一页,将书信放下,心里也是松口气,虽说伴君如伴虎,但虎也有凶狠和慵懒的,对臣子来说,自然是在后者手下办事更舒心了,能少死人,也让叶峥这个后世的灵魂觉得由衷高兴。
这新旧君主的更迭,算是平稳度过去了。
现在按说是处于先帝故去的国丧期,但自古旧不压新,新君登基也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历史上不少皇帝登基之后都是要大赦天下以示恩惠的,建平帝虽没有大赦天下,但也施了仁惠举措,比如国丧期间,举国上下不可饮宴作乐,不可嫁娶,但建平帝说,不可让女子耽误花期,他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