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妾的人,要是三年过后得主家欢心,正式收做二房如夫人,还是可以留下来。
就算不乐意让妾室做二房如夫人,又不愿意让妾室马上离开,在契约上把纳妾变成买婢,也能多待七年。
要是奴婢在家里面已服侍十年了,或者妾室以奴婢的身份也待够十年了,又舍不得让人放人出去。
还可以把人收做养子、养女,有了子女的
。名分,就能一直待在家里面了。
这也是那些庶出的小娘子、小郎君,生母一般都被称作小娘,孩子却要叫生母姐姐的原因。
实在是在这种规定之下,孩子和生母之间,还真算不上母子。
如果生母被打发走了,说不定一辈子都见不到。
要是生母一直留下来了,除了做二房如夫人以外,名义上也只能是家里的养女。
无论哪一种情况,肯定都不能和孩子称作母子,哪怕孩子是亲生的,也一样。
这个规定其实也说不上好还是不好,只能说是办法总比困难多。
本来是为穷苦人家着想的规定,却也会被人钻空子。
可能原本定下这个规矩,是想着穷苦人家要是日子过不下去,可以出去做两年工回来。
这样的话,既不用一家人都在家里面饿死,也不用真的一家人分离。
要说这个规定不好,这个规定其实也可能是在为这些穷苦人着想。
免得这些穷苦人永远都为奴为婢,永远都像是主家的财产一样,一辈子伺候人不说,就算被打死了,也没有人会过问。
而是正正经经的良民,在主家只是被雇佣,契约时间到了,就可以回家。
可是要说好也算不上,要知道因为这个规定,很多人家就专门生女儿,就是为了典当出去。
毕竟在这个规矩之下,把妻子儿女典出去,跟以前卖儿卖女还不一样。
以前卖儿卖女就是一锤子买卖,只要卖出去了,妻子儿女就是主家的人了,跟自家就没有关系了。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不是日子过不下去了,很少有人会卖儿卖女,更加不会卖妻子。
儿女被卖了,还可以再生,妻子卖了以后,再娶一个回来,不是还得花银子。
这个时候花的银子,也未必会比一开始卖妻子的银子少,自然没有人会干这种亏本买卖。
现在却不同,把妻子儿女典出去了,到了年限以后,人还是会回来。
就等于是白得一笔银子,实际上什么都没有损失,典出去是做妾,还三年以后就能回来。
妻子回来还是自己的妻子,儿女回来还是自己的儿女,能有什么损失?
甚至就连女儿以后嫁人,也并不会因为这些事情,有多大的影响。
穷苦人家,能娶上一个妻子就算祖上积德了,哪里还会讲究这些?
要说典儿子出去做小厮,还要父子分离十年。
把妻子、女儿典出去做妾,也就是三年不能见妻子、女儿。
跟一大笔银子比起来,三年见不到妻子、女儿算什么?
所以乐意把妻子、女儿典出去的人,自然就更多了。
就跟以前日子过不下去,首先卖掉的是家中女儿一样。
现在典出去,同样也是家中女儿最多,主要也是愿意典小娘子的人家更多。
比起把妻子典出去作妾,肯定还是把女儿典出去作妾,更容易让人接受。
又因为每个人都有典出去的年限规定,最多只能为妾三年,家中的女儿当然也是越多越好。
甚至因为这个原因,在一些穷苦人家,还开始产生不重生男、重生女的情况了。
要是生了女儿,会当成掌上明珠,捧在手心里长大,就是为了日后典出去,能有一个好价钱。
“京师中下之户,不重生男。每育女,则爱护之如擎珠捧壁。稍长则随其资质,教以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