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早朝结束后,李昌烨守在返回内阁的必经之路前等候大学士曾玉堂归来。
大周历代太子三师皆由朝廷大臣担任,而绝大部分人最开始都是出身于翰林院。
曾玉堂十七岁时,考中乙丑科进士,为一甲第二名,是大周建朝至今最年轻的进士。后经内阁首辅钟勉亲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
三年后又授予翰林院修编一职,他才华横溢为人却谨慎谦虚,在位期间做事认真勤勤恳恳,经调动辗转多地,多次升迁后任吏部右侍郎兼内阁大学士。虽出身寒门但却能凭借自身入翰林,在世家林立的大周占有一席之地。
时至今日曾玉堂仍旧是朝野上下最为仰慕和敬重的人物,除去教导日后太子的钟太傅以外,能做曾玉堂的学生已经是十分荣幸。
李昌烨虽面上看起来依旧是一副淡淡地神情,但心里已经不自觉的为此事感到欣喜。他掐算着早朝的时间早早地过来等候,约莫过了半个时辰放见宫道那边几个穿着朝服的大学士迈着稳重的步子一边聊天一边走过来。
李昌烨见他们聊的兴起,没有贸然过去打扰,只在原地等待。想是曾玉堂已经得了诏令,远远地看见李昌烨后同身旁各位官员说了几句话,随即朝着他走来。
“臣,曾玉堂见过三皇子殿下。”他朝李昌烨拱手行礼,仪态端正声音洪亮。
李昌烨连忙扶起他的手:“老师免礼,您不必如此该是学生向您行礼才对。”
说着李昌烨掀起衣袍准备跪下向面前的这位日后教导他的老师行礼,可人还未弯下腰去,便被曾玉堂一手托住。
“殿下且慢,臣也是昨夜得到诏令,又赶上今日早朝事务繁忙,臣还未来得及同陛下商议。”
李昌烨见他神色淡然,心里隐隐觉得不妙,他犹豫的开口问道:“您是有什么顾虑吗?”
曾玉堂本就不是弯弯绕绕的性子,见他如此问来便回道:“臣从前只是带过一些初入翰林的进士,从未真正做过谁的老师,唯恐自己无法胜任三皇子您的老师一职,辜负了陛下的信任。”
李昌烨颇有些尴尬的笑了笑:“如此说来,大人您是不愿做我的老师了。”
曾玉堂仿佛看透了他心中所想,连忙说道:“臣的这一决定同其他外界的缘由无关,臣并非趋炎附势捧高踩低之人,也不会因为一个人的身世背景而另眼相待。”
“既然如此,大人您抛开我是皇子的身份,能否告知您不愿让我做您学生的缘由呢?”
曾玉堂看着他沉默了许久没有开口,两人气氛颇有些尴尬,李昌烨叹了口气苦笑着说:“罢了,您态度如此坚决想来我再说什么都是于事无补,既如此我便不打扰您了,大人您忙。”
说完李昌烨规矩的行了礼,转身离开。
“殿下留步。”
李昌烨闻声转回头:“先生还有什么要叮嘱的吗?”
曾玉堂走近了几步,正色道:“殿下,臣的确是有自己的顾虑,殿下既有翻云覆雨手又何必来做我这个大学士的学生呢?”
李昌烨听了这话感到十分奇怪,他一时之间竟不知曾玉堂为何对自己说这样的话,“大人,您何出此言。”
曾玉堂放下手中的芴板,有条不紊的说道:“科举泄题一事,臣当时就在现场,当时兵荒马乱臣并未详细查看,只觉得两份答案笔迹大概一致,便草草认定皆出自宋志诚之手"
“后来,听闻从殿下所在的院内找到了当时宋志诚写给白都给事中的手书,臣才心生疑惑,如此重要的东西为何会掉在贡院的庭院里,如此隐秘的手书又怎么就被殿下您发现了。
所以臣在事情解决后曾过去看了一眼那封手书,仔细对比后有所发现。”
李昌烨手指不自觉的蜷缩了下,这件事在他同徐青芜的谋划下可以说是天衣无缝,即使有所漏洞也断然不会怀疑道他这个关在幽宫不受宠的皇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