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在这儿,储备的粮食物资霉变时间都很早,一旦粮食变质或者吃光,接下去怎么活?
人吃人吗?马尼拉一共也就两万多人,就算真搞人吃人,也不过多苟延残喘一两个月。只要马尼拉无法取得援军和物资,失败依旧是不可避免的。
援军能来吗?能击破外海这样一支庞大的舰队吗?显然不大可能。即便无敌舰队大胜英格兰,西班牙海军主力也不可能大举出征到远东来。这里不仅有损耗问题,还有国力——尤其是财力问题。
卡斯蒂利亚王国早就欠了一屁股债,虽然宣布破产可以解决一部分麻烦,但所谓“赖账”其实并不是真的就让这笔欠债清零,它只是代表不再直接拿出那么大一笔钱来归还,而债务会变成卡斯蒂利亚王国各种税收收入的抵押部分,按期按比例偿还给债主们。
换句话说,钱还是要还的,只不过被强行的分期支付了。原历史上,后来西班牙借款越来越多,哪怕美洲金银不断加大开采力度都补不足,就是因为这其中还有利息问题——借得越多,将来偿还起来就越困难。
哪怕动不动就来个破产,也只是把当场暴毙变成久病缠绵,越是拖得久,就越是只有死路一条。
在这样的财政压力之下,西班牙人不可能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远东来,而且还和如此庞大的一股海上力量交战。
原历史上荷兰处于“海上马车夫”的高光时刻时,在南洋也只能乖乖给郑芝龙上贡,买郑芝龙的旗帜才能顺利在南洋地区活动。难道是那个时候的荷兰海上力量还不够强吗?
显然不是。郑芝龙当时虽然号称拥有二十万带甲、3000艘海船,但这二十万里的水分根本不必说,看他们面对鞑清时的表现就知道。
而那3000艘海船也不是现在京华这种制式武装运输舰,大多以吨位较小的船只为主,面对荷兰的大帆船根本没得比。之所以料罗湾海战能打赢,一来是真正的蚁多咬死象,二来荷兰人对于东方水战常用的大规模火船战术的确不习惯,也不太会防备。
而事实上,当时的荷兰虽然本土陆地疆域小,但实力却足称强大。在其高光时刻,荷兰赞河两岸集中着约60家造船厂。这些造船厂普遍采用风力锯木机、动力运料器、滑车、绞轳、重型起重机等机械化装备,提高了工厂的劳动生产率,几乎一天就能生产一条船。
其在造船设计、船体部体等环节实行标准化管理,荷兰政府在阿姆斯特丹专门成立了研发航海装备、制造航海仪器和绘制航海地图的部门。社会化的造船模式,减少了生产和使用成本。
这一模式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销售策略,造船厂既接受消费者定制,又对外销售,盘活了整个造船市场的资金;二是降低成本,在那一时期,荷兰产的船只比英国产的船只价格便宜40%-50%,竞争力之强不言而喻;三是种类多样,比如运输用的“大肚船”、速度较快的“飞船”以及捕鱼用的“大帆船”等船型都风靡欧洲。
当时荷兰造的船只设计合理、结构坚固、工艺先进,而且船只操作人员要比其他国家的船只少20%,这对于当时仅有150万人口的荷兰来说至关重要。
结果是什么?结果就是在荷兰发展的黄金时期,全世界有2万艘船只,其中3/4是属于荷兰的,比其他国家的总和还要多。那个局面就好像海湾战争之后、红朝海军发力之前的美帝海军,称得上是一家吊打全球。
然而,即便是以这样的实力,荷兰东印度公司[荷兰两大垄断殖民公司之一]在和郑芝龙打了一场料罗湾海战之后也只能认怂。东印度公司甚至在公司记录中哀叹:“公司在远东的力量被横扫一空”。
为什么打得这么惨了还不敢报复?当然是有力使不出,当时的荷兰是个商业氛围很浓的殖民帝国(当然当时的政体不算帝国,甚至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君主国),它必须考虑远征远东是否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