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吩咐了一些其他的事情,于善青刚来不久又骑上马回去了。
这里是东番北部的鸡笼山,几个月前刺马卫从山西、南直隶凤阳府附近找来了一大批矿工,这些矿工就组成了一支勘探队,在军械司的领导下对鸡笼山附近进行了勘探。
如李祥宝所记得的那样,鸡笼山附近果然有煤矿。不过煤层很浅,平均在一二尺厚,储量不高,但是已经足够他们用上数百年了。得到这个消息之后,李祥宝和楼滨立即带着军械司的人赶来了鸡笼山附近,亲自过来考察这里的煤矿情况。
在军械司以及一个民兵团(10营,4200人)的不懈努力下,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按照要求挖出了三个矿洞,安全级别尽可能的达到了这个时代的最高水平。
而这一个民兵团,不仅承担了煤矿工场的建设任务,还充当了第一批矿工。
在从凤阳府和山西等地挖来的矿工指导下,这些人很快学会了采煤、洗煤的本领,一个多月来工场不断扩大,挖出来的原煤也渐渐堆积成了小山。
这里的土地也渐渐被煤炭染成了黑色。
“幕府方面,上次咱们见过的德川忠长对我们的煤炭很感兴趣,希望可以合作;安南的郑公子,我也让刺马卫传过去消息了。现在安南南北兵戈再起,他们必然需要大量的生铁与煤炭来铸造兵器,他们不会拒绝。”金候和李祥宝站在煤山脚下,看着人来人往的煤场。
这些原来在海上讨生活的海寇们如今和普通的旷工一样,推着独轮车或者是挎着藤篮从矿洞里提出来一块块原煤。
现在的挖煤方法还是采用那些老矿工在凤阳府以及山西采用的挖煤法,没有铁轨矿车,也没有什么挖煤的机械,就是用锄头、铁锹、篮子往外提。
而李祥宝已经向楼滨说过了在矿场附近修建铁轨的事情,但是轨道比较难搞定。
木头倒是容易,这鸡笼山上有很多树,有着大量的木材资源,枕木可以在这里再开一个伐木场现场做,而铁轨的铸造可就难了。在这个没有大规模机械化制造水平的时代,想要靠几个铁匠打出来铁轨那是事倍功半,造价还高的吓人。等把铁轨打出来,大明可能都没了。
而用铸模法的话,虽然效率是提高了,但是质量却无法保证。
最终,李祥宝只好采用了折中方案,先用铸模的方式把铁轨造出来,然后再回炉,借鉴了夹钢法的思路,提高了铁轨的耐用度。
这样,约莫只需要三个月的时间,就能在矿场和矿洞之间修建出一条铁轨,挖掘煤炭的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但是眼下,铁轨还没有开始铺设,因此还只能依靠传统的方式。
等新来的这批灾民迁过来的时候,大概就可以用上铁轨来运输了。
李祥宝原本还有着把铁轨从北港铺设到鸡笼的想法,但是考虑到现在整个东番的开发程度,还有这需要的银子,不得不打消了这个念头。
目前火车是没有,铺设了铁轨其实也是用驴子骡子等来拉有轨箱车,但是即便是如此,也比原来的骑马或者是步行快得多。
而且铁路的优点是可以大规模的运输人和货物,大大提高运输效率,但这个构想眼下是不要想实现了,或许等他老了的时候,有生之年可以见到。
那个时候东番开发到一定程度,人口也足够繁密,也不缺钱缺铁了,可以考虑修一条铁路。
没准那时候都会有蒸汽机这种东西了。
想到蒸汽机这个东西,李祥宝不由得想起了这个时代的一个人。
明代的《新制诸器图说》这本书里曾经有过“火船自去”的记载,因此被后人认为是中国率先发明蒸汽机的证据,而这本书的作者,正是明朝末年的大科学家、机械学家王徵。
这时候的王徵应该刚刚考中进士没几年,他一生苦读,才在五十二岁的时候中了进士,不可谓不坎坷。不过这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