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朕即大宋> 第十二章调动士大夫锐意进取的方法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二章调动士大夫锐意进取的方法(1 / 2)

杨时话音落下,大殿内一直默默倾听的众位公卿立即眼神亮了起来,挺直胸膛打算在接下来的环节据理力争,雄辩一场了。

三亿三千万贯的财政收入!

大宋立国以来,还从未有过如此高的财政收入。

计亩征银,大宋不是没有搞过。

事实上大宋有青苗钱,就是田赋附加税,这是从唐代便继承下来的税法。每亩地除田赋之外,额外征收二十钱作为附加税。

而大宋田赋也一直是十税一,民收一石输官一斗。十一税古今中外都司空见惯。

可是谁也没想到当把士大夫们的田地清丈出来后,这两个税种一结合,直接取消田赋,计亩征银,税收会骤然增长到如此恐怖的地步。

以至于这前所未有的丰厚税金成为所有人眼热不已的的一笔财政收入。

枢密院觉得把这份财政收入只要给军队一半,军队就能战力飙升,扫平胡虏。

工部觉得这份收入只要给工部一成,就能强力整治黄河,减少水患。

政事堂、军器监、大理寺等各个部门都觉得只要把这笔钱给自己,自己政绩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此政治高效,治安平宁,军备完善。

就连赵桓这个皇帝也心动不已,去年一年,自己几乎把内库搬光了以济国难,皇帝穷的连赏赐宫中的钱都没有,没有钱的皇帝,一样也硬气不起来啊。

不说把自己捐给国家的八千万贯都还给自己,至少还八百万贯吧?

总不能给皇后添一件衣服,还要伸手向宰相们要钱。

可若都按各曹司雄心壮志的规划,别说这三亿三千万贯国家正税,就算再翻十倍,三十三亿贯也不够用。

计相杨时郑重地对赵桓说道:“臣以为应该以这三亿三千万贯国家正税,调度起整个国家,尤其是江南士大夫地财富,起四两拨千斤之效。”

四两拨千斤,主要讲究个杠杆。这一点赵桓是懂得,便皱着眉头问道:“计相意思是向士大夫借贷?”

“没错。按当前情况而言,江南人心涣散,道路泥泞,士大夫们盘踞州县,鱼肉乡里。他们很难锐意进取,钱财都堆积在地窖里。与其让他们腐朽发霉,不如朝廷拿来统筹,建设道路,开凿运河,兴修水利。”

“以社会常态而言,当地方政治清明,治安良好,道路通畅,当地百姓便会更倾向于投资生产,工商繁华。士大夫们虽然腐朽,但也避不开这种规律。毕竟他们爱财,会主动投入到经商当中。”

这一点明末地东林党人就是最典型地代表,是士大夫这个阶层永远无法抹掉地污点。

他们为了维护东南士大夫们的经商利益,不顾国家整体,不顾天下安危,坚决反对朝廷征收商税,以至于朝廷征不上赋税。

明军明明非常能打,以王朝末年之师,顶着内阁、文官的双层debuff,顶着触目惊心的腐败、空饷,却能打得后金开国之师苦不堪言。但结果却却因为粮饷不足,临阵放三枪就算对得起皇上了。最终神州陆沉。

说这些士大夫贪财好色,主动去经商,赵桓是非常相信地。

只是他关切的问道:“士大夫们会愿意将钱财借给朝廷吗?”

杨时说道:“朝廷信誉的维护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的事情。所以商鞅变法,要原木立信,以重振民间对朝廷的信任。我大宋垂两百年国祚,在民间信誉至少算的上佳。”

“而且子金商人,自古有之。汉景帝平七王之乱,周亚夫领军出征,便是向当朝勋贵、子金商人借贷了一批黄金。事后连本带息一并归还。”

“在我朝青苗法,便是最典型的官府借贷行为,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其初心便是抑制民间高额借贷情形,只是贪官污吏强逼百姓借贷,又随意调整税率才使文公新政失败。”

“如今朝廷有三亿三千万贯两财政收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