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早已经被铺天盖地的互联网给改造得越来愈虚拟化,许许多多的年轻人开始追求虚拟的网络世界,虽然线上的交流方便了我们,但也同时加剧了无法掩饰的孤独和空虚。
最近我听到有人说经常在社交平台展头露面的人是因为内心的孤独。孤独感是无处不在的,但仔细去想,我发觉我的朋友圈开始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一种极端的两极分化,有的人要么一天连续发好几条朋友圈,要么好几年都不发一条朋友圈。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是因为朋友圈开始变得越来越功利和浮躁。有些人经常发一些个人私事,不分青红皂白就粗言粗语地发些消极的文字;有些人经常发些买卖广告,把朋友圈当作赚钱的利益途径;有些人则是性格使然,不喜欢自己的生活和想法被他人所了解……
我不是很清楚大家是怎么看待自己的朋友圈,但我切身体会到了自己的朋友圈的发展历程所带来的感受和成长。
第一个阶段:寻求认同感,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认可。
这个时期的我显然是幼稚和孤独的。我频繁地发朋友圈是为了博得存在感,让他人了解并且认可我的观点。我会发一些能够展示自己美好一面的文案,甚至长篇大论地表达着自己的聪颖。很可惜,我越期待他人的回应,反而越容易失去信心。我开始怀疑自己的朋友圈乌烟瘴气,是他们不懂得去感受和欣赏。
第二个阶段:不再向外需求,开始向内汲取,懂得讨好自己,过好自己的生活。
朋友圈沉默了一年半载的我,心情变得异常平静。我把这些博得他人注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提升自己的能力方面,也开始把虚拟的联系改为真实的线下见面。你的生活需要自己去经历,你的感受也只能自己去体会。但在每当夜幕降临时,我依旧感到孤独。或许正如那一句话一样,孤独的心是因为没有富足的精神世界。可是当我的精神世界越加丰富起来,我却越感到孤独的强烈。因为我开始寻找同类,对孤独有了形容。
第三个阶段:变得宽容、自由的心不再随外界漂浮,却多了一些感同身受。
我明白自己的生活是自己在过,那些感受不需要他人能够体会,但我依旧期望会有人想要去了解我;我明白人终将是孤独的载体,偶尔的痛苦也是在所难免,但我依旧在寻求共鸣者。我的心是自由地敞开着的,在等待着另一些闯进我心房的人。比起获得他人的回应,我更在乎自己的向外需求,寻求志同道合的同路人。
朋友圈不应该是成为自我封闭的场所,一味地关闭与外界的联系是我们自己的损失。从个人成长角度来看,朋友圈是展示自我的窗口,是记录真实生活的写照,是促进自我前进的方向。或许挚友难求,但就像种树一样,你不去播种、灌溉和呵护,这本就没有成为大树的可能。或许我们属于独特的小众个体,但正是如此我们才要不断去扩大自己的交际圈,你不主动去让他人了解你,就更不可能吸引到本质相似的人。
局限我们的不应该是那些不那么美好的人和事,我们更应该把格局放大,把眼光聚集在自己的未来上。喜欢发朋友圈的人不代表孤独,真正的孤独是不敢表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