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鲜为人知的历史趣事> 城隍姥爷是怎么来的?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城隍姥爷是怎么来的?(1 / 2)

千年以前,在我国古代某座城市的一条普通街道上,可能不会有商人的店铺、不会有官府的衙门、不会有烟花柳巷、不会有高门豪宅、不会有佛寺熏风,但一定会发现民间宗教信仰的印迹。

古代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对于神神鬼鬼充满着崇拜和敬畏,因此,各种民间信仰极为发达。在这些神仙鬼怪中,由一路小神仙——城隍老爷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各地城市的保护神。城隍老爷常和土地公公一起,也成为古代神话故事中经常出现的“配角”。

那么,这个城隍老爷是怎么来的呢?

“城隍”本义

先秦文化典籍《周易》有语云:“城复于隍”,这是今天所见“城隍”两个字的最早记载。那么,“城”、“隍”最早的含义是什么呢?东汉经学家许慎在其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中给出“城、隍”这两个字权威定义:

城者,以盛民也,从土从成,成亦声。

隍者,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

“城”这个字的本意是指城墙,引申为人类的重要聚居地——城市。“隍”字,则是围绕在“城”外面的护城壕,有水的就是“池”,没水的就是“隍”。正是将“城隍”联系起来而概称“城池”、“城市”之义,才能逐渐地由客观走向主观、由物质迈入精神,最终将“城隍”凝结而成生活在城市之中的人们对于城市本身所蕴含着的信仰文化世界的重要象征。

城隍老爷的起源

关于城隍老爷的起源,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起源于古书中所说的“水庸”神。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赵翼《陔余丛考》中这样说道:

王敬哉《冬夜笺记》谓:“城隍之名,见于《易》,所谓‘城复于隍’也”,又引《礼记》“天子大蜡八,水庸居七,”水则隍也,庸则城也,以为城隍之始。固也,然未竞名之为城隍也。

所谓“蜡八”,据后世典籍记载乃是关乎农业生产的八位保护神,其中有我们所熟悉的后稷、神农氏等,其中排在第七

还有一种说法是城隍源于社稷神,即农业神,这种观点以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为代表。

社祭,刚开始指的是原始社会的祖先生殖崇拜,在春秋时代方开始成为土地神的名字,祭祀“社神”的神坛也称为“社”,从天子到诸侯,凡是有土地者都可以立社祭祀土地神。

“稷”则是周朝先祖后稷的名讳,后来转变为谷物庄稼之神的名称,西周时后稷开始被尊为五谷之神,与“社”并祭,合称“社稷”。

“社稷”这个名词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以农业立国的传统农耕社会性质,“社稷”与“城隍”在“守土护民”这一核心功能上具有相似作用,同样享受尘世香火。

城隍老爷与城隍庙

城隍老爷受人朝拜的庙宇称为城隍庙。历史记载中最早的城隍庙至迟到东汉三国时代,祭祀城隍神的场所——城隍庙已经出现,宋代学者赵与时《宾退录》记载:“芜湖城隍祠建于赤乌二年”,赤乌二年即公元239年,正是东吴大帝孙权统治时期。到了唐代,城隍老爷的足迹就更为广泛,一些著名城市如杭州、苏州、广州等均出现城隍庙。

唐代各级地方官僚也成为城隍祭祀的主持者,如唐玄宗开元名相张说,古文运动领袖、“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文坛“小李杜”杜牧、李商隐等均撰写过《祭城隍文》或《城隍庙记》等文章。

城隍老爷抓鬼

唐代的城隍老爷不仅成为捍卫城池、守土安邦的地方神灵,而且多出一项功能:管理阴间鬼魂。

须知道,今天我们讲到阴曹地府的阎罗王,那其实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才有的观念,我国古代民众中认为可以总领冥间、管理一切鬼魂的人马还有两拨:唐代以前有所谓泰山府君、华山神,唐代以后,城隍神便代表道教和民间信仰,担当起和阎罗王争夺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