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李宪。
李宪派出援兵,遇敌即退。他只想保存实力,守住兰州。
李宪是有丰富的战争经验和斗争智慧的那么一位人。他的特点是有功必争,有利必上,有害必退,有险必让。借用李宪自己说过的话就是“功劳永远是我的,你们就不用争了,因为争不争还是我的;错误永远是你们的,这个你们也不用让了,因为让不让还是你们的。”
李宪在西北军中口碑不好,跟这有直接关系。但他并不是一位笨蛋,至少他要比徐禧聪明,更比种谔要聪明得多。
李宪知道什么时候应当做出什么选择。
李宪虽然只是像征性的派出了援兵,但他的确派出过援兵。
李宪知道派兵去救永乐城,就相当于往狼群里再多投一块肉。既喂不饱恶狼,还会减少自己篮子里装着的本来就不多的肉。
身为李宪的徒弟童贯,当时就在兰州城内。
童贯亲耳聆听了李宪说过充满智慧的一句话:“我如果全力去救永乐城,兰州就保不住了。”
那句话让童贯终身受益非浅。因为他从此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面临一个重要选择时候,首先要考虑的一个因素就是——趋利避害!
李宪在“永乐城之战”后,被西夏八十万大军围住兰州。八十万呀,这可是西夏的倾国之力。李宪困守孤城数月之久,并没有选择逃跑,最后守住兰州,功不可没。
如果兰州再失守,当时那种局面,不仅仅只是童贯会不会在那个时候“棍”不“棍”的问题,而是陕西还能姓宋不姓宋的问题了。
李宪直到哲宗天子赵煦登基后不久,才真正离开了西北前线。没有谁比童贯更了解李宪了。
李宪以监军起家,成为“军事太监”的“鼻祖”。
童贯跟着李宪学了很多东西,现在他几乎在走李宪的老路。
从供奉官到制置使,童贯究竟还能走多远呢?童贯自己也想知道答案。
再说种谔。
种谔此时,却犯了他这一生最大的错误。一个他永远也无法原谅自己的错误。
徐禧的求援信到了延州。种谔也面临他人生的最最重要的一次选择。他的选项只有俩个:要么救,要么不救。
种谔恨死徐禧了。一切就像他预料的一样发展着,徐禧兵败,永乐城被围,兵无水源,人无斗志。种谔知道下一步就是破城之后将会出现的一场大屠杀。
种谔身为大宋一位高级将领,西北军中的一面旗帜,老种此时,就像负气的孩子。因为对徐禧非常狭隘个人怨怼和憎恨,他不但没有派出一兵一卒的救兵,还幸灾乐祸的说了一句:“像徐禧这种祸害,早死早升天!”
种谔骂徐禧没有问题,问题是永乐城里不仅仅只有徐禧一个人呀,里边加起来有二十万大宋军民呢!
种谔这种行为就是被绝大多数世人所不齿和诟病的“见死不救”!
在人生最关键的选择上,徐禧错了,种谔也错了。
种谔很快就知道错了。那是在他后来听说了永乐城陷落后的一刹那。
徐禧死了,不过,种谔并没有获得一丝一毫的欣喜和愉悦的满足感。他突然明白自己错了,所以,种谔大叫了一声,吐了一口鲜血,一个跟头栽到地下。
种谔醒来后像一个疯子一样嚎叫着:“马上派兵去救永乐城!”
可是,永乐城已经陷落了,还用你去救吗?
当时,种师道就在种谔的身边。他能看出伯父那种发自内心的绝望、痛苦和悔恨。
这件事情,让种师道明白了,一个人是不能做错事情的。因为,后悔不起!
后来,老种病了。最后病到不能动。至今没有闭上眼睛,也许就是想到永乐城再去看上一眼吧。
种谔想看谁呢?会不会是徐禧呢?
最后,再说说永乐城。
永乐城的噩运开始了。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