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所谓的来钱项目,就是内容,而内容方面,曹志强早就有了。
曹志强之所以处心积虑的成立出版社,就是为了先把发行渠道弄好。
有了自己的发行渠道,做内容就是小意思了。
“关于项目问题,大家先不要着急。”曹志强笑着道,“实际上,早在建立这个出版社之前,我就考虑好了几个项目。”
说到这,曹志强顿了顿,然后才把自己的项目方桉说了出来。
原来,曹志强手头已经有了三个项目,分别代表“远中近”。
也就是远期项目,中期项目,近期项目。
第一个是近期项目,也就是大家立刻要去做的项目。
这个项目是出书,不过不是出诗集,而是出曹志强的那本《破碎虚空》。
《破碎虚空》这本书,曹志强早就写好了,只是曹志强一直秘而不宣,没有轻易的找人出版。
现在好了,有了自己的出版社,自己可以跟自己签约,各种优惠当然可以拉到满。
如此一来,不光自己能靠这本书发一笔财,出版社也能借此赚到一笔钱。
为此,曹志强早就调查过,并且做过一个预估。
假设这本小说的首发起印量是十万本,那么印刷总价不会超过三十万元,单本书的印刷成本不会超过三元钱,这还是要求高质量的印刷品。
如果单本书的定价是二十五元,那么这本书的分成是这样的。
首先是发行成本,一般在定价的百分之六十。
这部分,主要是把书先批量卖给新华书店发行所这种批发机构,他们此时要的分成一般叫折扣。
比如发行方要百分之六十就是六折,要百分之七十就是七折这样。
出版社越大,折扣力度就越大,比如人民出版社发的教材,折扣能到五折。
但小出版社,七折是正常的。
而曹志强有大领导做靠山,相信跟新华书店谈个六折批发价是没问题的。
当然了,要是出版社不把书卖给批发商,自己搞批发,自己搞零售,那也没问题,但这又是个成本,目前来说不合适,以后可以考虑。
除去了半分之六十的发行成本,一本定价25元的书,就只剩下10元利润了。
这部分利润再减去三元的成本,就只有七元钱的分成。
要是发行量能到十万册的话,就是七十万的收入。
七十万,三七分。
出版社拿三成,得二十一万。
我个人拿七成,得四十九万。
对出版社来讲,一本书赚二十一万的收入,真心不少了。
现在好多出版社,一年的毛收入有没有两万块都不好说。
别看八十年代是出版热,但市面上的图书种类跟数量也多,很多书根本卖不出去,不亏就不错了。
就好比后来的网络小说作者,光看头部那些大神赚钱了,可大部分还是底层吃全勤的扑街。
这年头的出版社也是一样,大部分都是扑街出版社,真正能出头的知名出版社,就那么几十个。
只有能卖出畅销书的出版社,才能真正赚到钱。
说白了,出版社这行当,想要赚钱,还得是内容取胜。
换言之,《破碎虚空》这本书一旦发行上市,只要定价25元一本的书,能卖出十万册,哪怕按照毛利三七分这么离谱的分成法,也够出版社吃好几年了。
至于这种分成法科学不科学,是不是有问题……
出版社是我的!
我的地盘我做主!
我说行就行,不行也行!
那个姓郑的光头老,过两年都能搞一个只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