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超是一位人才。
这是齐政在了解了他的履历后就能得出的结论。
在加入嘉谷前,闫超先后在游戏和电商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甚至还有过一段创业历程,但运气不好,在融资之际碰上了次贷危机……最后创业公司被收购,他选择加入嘉谷,帮助嘉谷开发“农货中央处理系统”,建设了一张覆盖全国主要农产区的农产品调度“天网”。
齐政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萌发的二次创业念头,但如果从他的经历和商业眼光来看,他这个人是有投资价值的。
投资不就是这样吗?与其说是投资一家公司,不如说是投资创办公司的人。一家成功的企业,一定有一个英明的领导和一群靠得住的属下团队。
闫超懂技术,能看到常人难以发现的商机,执行力也相当不错,别的不说,就算离开了嘉谷,他的创业计划应该也有人看中的。
但要想获得嘉谷的资源投入,他始终是要得到齐政的认可。
而齐政的第一个问题就相当尖锐:“我看了你的创业计划,嘉谷完全可以自己来,而且以你的贡献,也完全可以留在嘉谷,申请新建一个部门或一家子公司,不是更轻松吗?”
闫超丝毫不怯场:“我有过这个想法,但最后还是放弃了。”
“哦?为什么?”
“齐董您见过哪家互联网巨头是由传统企业创办的?”闫超平静地反问道。
齐政很是认真地打量了他一眼。
实事求是来说,这话不无道理。
真以为有一个好点子,谁都能手到擒来吗?
哪个创业者不自认为想法万中无一?但毫不客气地说一句,没有哪个创意是绝无仅有的。甚至可以说,真正杀到最后的成功者,其创意大多不是第一个想出来的。
创意再好,没有执行力,最后也只是纸上谈兵。
真正令齐政惊讶的,反而是闫超从中透漏出的野心——他创业就是奔着成为巨头去的。
“嘉谷现在的农产品供应模式,从大的方面看就是b to b,即从企业到企业,买卖双方都为企业。”闫超正容道:“我不是说这种模式不好,甚至可以说,嘉谷做得很好,其中也不乏做电商的基础……”
对传统农业生产主体而言,从线下批发变成网络零售,最难转变的是思维。
举个简单例子,农产品的外观标准化。
过去的农产品是大堆卖,一五一十拉走,然后把外观标准化的问题交给了终端零售商,由他们进行大小分级,颜色分类,然后按不同的价格出售。如果是搞电商,就要把这一个环节前置,在田间地头完成分级,至少要做到大小分开、颜色分开、品种分开、成熟度分开等。只有这样,才能让消费者拿到农产品的第一刻有良好的体验感。
但嘉谷体系已经有这样的习惯了呀,这也是为什么上到商贸超市,下到农贸批发市场,都喜欢加入嘉谷农产品供应链的一个原因——在to b领域,简单的商业模式才是好的商业模式。嘉谷的工作做得太到位了,谁都省心。
这亦是齐政说嘉谷完全可以自己来的底气。只要稍作调整,别的不说,嘉谷的仓储物流体系,太适合做生鲜电商了。
“但你怕电商业务留在嘉谷体系内,会与传统业务的利益发生冲突。”齐政一针见血地指出。
闫超抿抿嘴,默认了。
这么说吧,嘉谷体系的打法,就像大规模的阵地战,是个系统工程,哪个部位都需要集团作战,考验的是斗志、纪律和领导者调兵遣将的战略眼光。
而电商的打法,更像是丛林游击战,大家可以尽量分散,最重要的是“神枪手”产品经理。
当然,阵地战的壁垒和护城河远高于游击战,但组织架构不一样,就不合适混在一个锅里吃饭。
闫超也不惊讶齐政能看到这一点,能带领着嘉谷这一艘巨舰稳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