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地吃过早饭后,便开始了一天的治沙工作。
如今还没有机械固沙设备,草沙障铺设全靠人力。艰难的是,沙漠里交通不便,设备运不上去,想修路都不容易——要通车就得先修路,但这里只有沙子,土石全靠外面拉,一块砖拉进沙漠都需要两毛钱……嘉谷目前正在修建一条通往营地的简易公路,更多的暂时就无能为力了。
因此,无论是志愿者小邱还是刘师傅等当地民众,都是靠人力将麦草、沙柳条、芦苇、锹镐等工具徒步背进去。
五十多岁的刘师傅踩在松软的沙地上,黄沙淹没裤管,灌进鞋里,他也满不在乎。
突然,一只脚深陷进沙中,他左右晃动了两下,一旁的小邱顺手扶了他一把,这才稳住身体。
“刘师傅,小心了。”小邱轻声提醒道。
刘师傅无奈苦笑:“人老了,就是不中用了……”
“怎么会呢?您的治沙经验最丰富的了,没有您的指导,我们哪有这么高的效率呢?”小邱诚恳地说道,团队中的另外几个年轻人纷纷点头。
铺设草方格是按照团队分配任务的,刘师傅在小邱这个志愿者团队中的主要工作是组织协调和指导培训。
谈话间,顺着延绵的沙丘前行1公里,前面便是草方格网格的尽头了。
回首望去,连绵起伏的沙丘上,“双眉式”网格状沙障从无到有、渐次铺开,把沙地分割成一个个约0.5平米“井”字状方格,像一张张大网覆盖于黄沙之上,以达到固沙效果。再在格子里植树种草,又将有一片片绿洲在沙漠中盘根而起。
这便是他们之前的杰作了。
条件虽然艰苦,工作虽然苦累,可是每每看着一块块草方格铺在沙漠中,阻挡着风沙的肆意蔓延时,大伙儿的脸上都会露出些许欣慰的笑容。
编织网格用的是麦草、沙柳条、芦苇等,想把这些东西编织成网可不是容易的事,农牧民们都是在沙丘上就地编织。
而编织手艺没那么纯熟的小邱他们,将麦草一束束呈格子状使坚立在沙地上,用铁锹轧进沙中,留麦草的1/3或一半自然坚立在四边,形成草沙障。这样一来,可以增大沙漠表面的粗糙度,消减风力,阻止流沙移动,截流雨水。
大家动作熟练,配合默契,或躬身铺草,或挥锹填沙……干劲十足,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
因年纪较大,刘师傅现在并非亲力亲为。他从数百米的沙障一头走向另一头,不时弯腰查看,有时他甚至半蹲在沙地上,把掩埋的沙障拉起来,或是观察压沙是否结实。
站在草方格网上便会有直观的感受。
如果是在光秃秃的沙丘上站着,一阵大风刮过,沙粒便随风飘舞,刮在身上就像小刀子一样;然而站在大网之上,沙子确是飞不了多高的。
……
太阳升至天顶,黄沙滚烫,裸露在外的皮肤被灼得生疼。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每天工作七八个小时,也就能铺百平米的网格。每个人脸上的汗就像流水一样,后背上的皮晒得黑紫。但多年来农牧民们就是这样一点点推进,在沙漠里铺满了网格。
不过有一点让他们满意的是,嘉谷的后勤工作做得还是可以的。
这不,午饭以及水就有专人送过来了。
早上背来的一大桶水都喝干了,刘师傅先是喝了一口水,舒爽得呼了一口气。
回头便看到小邱他们把铁锹往沙子里一插,脱下工衣外套在两个锹把子上一搭,搭起一方遮阳棚,圪蹴在下面端着烫手的饭盒吃午饭——虽然对于整个被烈日炙烤的沙海来说,这一方阴凉几乎无济于事。
刘师傅就笑着说道:“现在都还好咧,以前我们治沙,吃饭都是一个难题。饭都是自己带过来的。夏天打开饭盒,饭菜不仅已经被烤干,还浮上了一层沙土,时不时有蚂蚁爬出来;冬天严寒,饭菜都跟饭盒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