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作为嘉谷的长期战略,得到了一致的认可。
说起来轻松,但怎样加大投入,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但是,就现阶段来说,嘉谷体系将粮食生产重心落在国内,是管理层的共识。
去年,官方对粮食形势的结论是“从中长期发展趋势看,受人口、耕地、水资源、气候、能源等因素变化影响,粮食供求关系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的趋势难以逆转,我国粮食和食品安全将面临严峻挑战。”因此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建立稳定可靠的进口粮源保障体系。
把粮食安全作为农业走出去的目标貌似不错。但是,从企业实践的角度来看,国家目标与具体政策并不配套。假如嘉谷走出去到海外种粮食,收获的粮食想要运回国销售,其实很难!
丁显建议道:“我国加入世贸之时,为了保护国内粮食生产,对主要粮食品种设定了进口配额指标;而且在进口配额中,国营贸易分配的份额占大头,民营企业没有配额就无法运回国销售。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最好是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应该落在国内。”
齐政暗暗点头,进口配额确实是一个拦路虎。嘉谷之前在海外的农业生产投资不是大豆就是牧草,最大的原因就在这了。而且在可以看得见的未来,在海外大规模种植粮食运回国内销售都是一个难题。
当然,从国家角度来看,将最关键的主粮生产掌握在自己手中,无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而对嘉谷来说,在国内大力种粮,在海外种植其他国内兼顾不到的作物供应国内,同时不用受配额的限制,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丁显看到众人点头认同,才继续侃侃而谈:“而在国内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归根到底是为了生产更多更优质的粮食。”
“更高产量的意义不用多说,更高的品质……其实就是为了更赚钱!”
大家都被这个耿直的说法逗笑了。
笑过之后,还不得不承认,话糙理不糙。
无论是在哪个国家,单纯的粮食生产都是微利甚至不赚钱的,否则各产粮国也不用想尽一切办法补贴粮食种植了。
但是,市场证明,高品质的粮食或者食品,总是更受追捧。而受追捧就意味着企业能更赚钱。
“这个品质更多的是指口感、风味等,越是有特别风味的农产品,其实在市场上越吃香。譬如我们集团的仙茗大米。”
所有人都点头赞同。仙茗大米只占嘉谷粮油中不到三成的大米产量,但却贡献了嘉谷粮油六成的利润,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事实上,仙茗大米已经是嘉谷体系最赚钱的单款产品,即使价格是普通大米的十多倍,仍然是备受追捧。
想要“做一个幸福的人”,总要与好的食物打交道才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里的诗句耳熟能详。
然而,今天的人们尤其是城市人们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食物困惑症。从前菜有菜味,肉有肉味。但今天我们买到的粮食果蔬与肉却越来越“没味儿”了,工业速成的口感越来越重。
为什么我们今天的食物越来越不对味?原因是多方面的。这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譬如说农药、化肥和种子,以及土壤、水质、空气和生物多样性问题;也涉及人与人的关系,譬如说情怀什么的……
但不管怎么说,“更有味儿”的食品更有竞争力,是不争的事实。
丁显的分析慢慢进入了今天讨论的重点:“就我们集团的实际经验来看,提升农产品风味一靠品种,二靠……有机肥!”
现在的育种方向主要是高产和抗病虫害,无论是从品种本身还是从栽培技术上看,重点都是产量,但是有得必有失,高产很多时候失去的就是口味上的享受。
以前的荷兰农民,用尽一切手段提高西红柿的产量,结果生产出来的西红柿几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