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霞紧赶慢赶到了田边。
赵铁柱也早到了。
两人一见面,根本没心思继续吵架。
因为此时,就在他们眼前不远处,余天和三哥正站在田埂上,和村民们签订收购协议,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八十年代,村里普遍没有签订协议这一说。
大部分都是口头承诺。
这个年代的人,都重信誉。
但余天认为还是有必要这么做的,免得被别人横插一脚。
尤其是今早。
当他看见赵铁柱也收鸡蛋之后,便立刻确定了自己的想法。
“条子都拿好了吧?那就这样,一毛五一斤,我每天收一百五十斤!大家不要着急,从今天开始,按照我指定的顺序来上交,我保证你们地里的黄鳝,全都能收上来!”
余天给村民们制作序号,定好日期。
就像买菜接龙一样,保证不乱套。
村民们乐不得的参与,生怕落后。
黄鳝这东西,腥的很,他们还真没有销路。
县城的市场,倒是能卖到四五毛钱一斤。
可他们没那个功夫,也没摊位,完全犯不上亲自去城里跑一趟。
而且。
余天的形象,在他们心中,改变了不少。
不止是之前收购鸡蛋的信誉。
更有昨夜勇救铁蛋的事迹。
他肩膀的绑扎还在呢,暗红的血渍证明了昨晚的努力。
见义勇为,在什么时候,都值得人们称颂赞扬。
“好了好了!大哥老弟叔叔伯伯,你们都回去吧,明天早上开始,按照顺序,你们就往三哥家送黄鳝!钱款,按照咱们商量的,第二天结清!”
最后交待一阵,村民们各自散去。
农忙结束,他们也没什么事儿干,抓黄鳝还能补贴家用,这可是好事儿。
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容。
路过赵铁柱和王春霞时,他们还客气的打了招呼。
“二狗,你们家的黄鳝,卖我咋样?两毛钱一斤!”
赵铁柱尝试着问了一句。
“啊?”
村民二狗摇摇头,“不行,我和余天约好了,拉屎咋能往回坐?那我成啥人了!”
“那老五呢!你卖不?”
赵铁柱又拦住另一个。
“卖!”
老五点点头,“大队长,你要是真想收的话,多余的我卖给你!不过可能不多,三斤两斤的倒是还行。”
这话等同于没说。
三斤两斤的什么也做不了。
村民们很看重信誉。
为了这点蝇头小利,他们才不愿意毁了自己的名声。
当然。
这种优秀的品德,在后世几乎很难看见。
若是在21世纪还有人这么做的话,难免会被人耻笑。
“叔,难得见你下地,怎么?鸡蛋卖完了?”
余天拉着板车往回走,路过赵铁柱时,‘亲切’地打了招呼。
“我...”
赵铁柱脸和紫茄子差不多。
虽说不知道余天的黄鳝要卖到哪里。
但他冥冥中感觉,余天肯定又要赚钱了!
兴许用不了多久,他们家还要翻盖瓦房!
到时候,房子的高度要是超过自家,那他这个大队长,也太没面子了吧。
“余天啊...”
王春霞眼珠一转,决定及时止损,“那个,今天早上,我们家老赵看你没起来,特地帮你把鸡蛋都收上来了,一会儿你上我们家取去呗?”
“行啊!”
余天一口答应下来,看向三哥,“三哥,看见没?啥叫远亲不如近邻?我看春夏婶子对我,比你对我还要好,你可要多学学!对了婶子,一毛一一个是吧?今晚送到我家,明天给你结账。”
一毛一...
赵铁柱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