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其他类型>快穿,原来我不是主角> 第4章 柳暗花明又一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章 柳暗花明又一村(1 / 3)

两个月后,夏春华终于知道了自家周围的所有情况,就连自己家,那也是拿捏的妥妥的,这都归功于大姐夏翠花那张嘴。

这张嘴也不知道是随了爹,还是娘。

出门干活的日子,夏翠花的嘴就没有停过,在夏春华旁敲侧击以及有目的的打听下,成功融入了新生活。

夏春华家住大河县下河村,县名虽有大河,但是说实话,河水并不是很大。这么多年来,在老人家的印象里,河水泛滥过两次,涨起来的时候淹没了村子,升到土墙的半截的时候居然停了下来,然后就在各家各户的外墙上留下了一些斑驳的印子。

后来,每年到汛期,老人家们就指着洪水淹过的印子来宣传大河县是一个福地。

大河县不是很富裕的县城,但在四面环山的包围下,冬暖夏凉,四季分明,各色花等,因时节而绽放,颇有一些“世外桃源”的感觉,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也分外安宁。

下河村坐落在大河县的南边,是县域最边上的小村子,因为在群山包围中,更是民风淳朴。

夏春华的爷爷叫夏家成

是下河村里唯一一户姓“夏”的人家,下河村主要以“杨”姓为主,连宗庙祠堂都是命名为“杨祠”。据说夏家成一家是因为很多年前大河县洪水泛滥时从别的地方迁移到这个地方来的。

据说当年夏春华的太爷爷——夏仁义,

这是一位秀才,举家迁移来的时候,刚好下河村的私塾建成,正是请不到先生来传授知识的窘迫时候。

这在下河村的村史上是有记录的,据说那时的下河村实在是太穷了,别说上学,就连吃饭都成问题,还是杨家的老一辈祖宗坚持要办学堂,还不知道是从什么地方得来一笔善款,就合计着找了个地方修了书塾,修好后又找不到来的先生,一直空置着。

结果,夏仁义刚好携带一家人来了这个地方,就留了下来,在书塾的旁边搭建了三间房子住了下来,书塾修建在村东头一进村的地方。

当时的族长杨守义说,建在村东头好,离去大河县府的路最近,交通便利。其实,细究起来,下河村是在山里,而且是大山里,说是私塾请不到先生,最大原因可能还是太偏僻了。

说来也是奇怪,这样偏僻的村里,居然想着要建学堂,委实透着一股古怪。

后来,夏春华才知道下河村的杨家其实是从都灵京城搬迁过来的,是一个大家族。

杨家第一代大多都识得几个字。比如族长杨守义,至今还能用颤巍巍的双手用树枝在泥地里写上几笔。

后来,接任了族长之位的杨仁忠却是个大老粗,大字不识的一个,一副精明农把式的样子,据说种地是一把好手。

说来更是奇怪,下河村的第二代很奇怪般的绕过了“读书”这一环节,成了实实在在的农夫。

当年,杨家到底发生了什么变故,以至于要从京城迁移到下河村是一个疑问?为什么第二代都不识字是第二个疑问?为什么第三代居然修个学堂,准备让孩子们识字又是另一些疑问,总之,夏春华是在这些疑问中开始了自己的穿越之旅,也不知道这是幸还是不幸?

别人的事暂且不表,只说夏春华家。

自那一日子山里饱腹一次后,大家上山的积极性好了很多,每天早起吃完饭就全家动员,一起去山里。

挖到的红薯越来越多,夏翠花有一次很好奇的问:这个叫什么,这问题被夏春华遮掩了过去,直说是看见有动物在吃,想来人吃也没有问题就搪塞了过去。

还好,这个家里,夏翠花憨厚聒噪,弟弟还小,爹爹是个傻的。那就容易多了。

古代的山实在是个大宝藏,但是,总需要有缘人,尤其是有眼缘的人来。

得亏了一年多的驻村生活,此时的夏春华看似是一个小丫头,但是,说起农活来,可能比下河村里任何一个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