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迁是有名的正臣.和刘建李东阳合称弘治时期三贤相。
正式历史上,在正德继位,八虎横行的时候,这个谢迁就谢迁认为事关国家兴亡,决心"触危机而罔恤,当逆峰而直犯",多次向皇上陈述已见,但都遭到拒绝。
直到要求诛杀刘瑾的建议没有被采纳,谢迁就同刘建一起辞官回家了。
当时,人们都为谢迁的安危感到担忧,然而谢迁依然与客人下棋赋诗,镇定自若。可谓颇有风骨。
现在看到太子这样轻视贤臣,怎么能忍?就要振衣而起,慷慨激昂的教导教导这个,嚣张的越来越不像话的太子,未来的皇帝。
让他尊重一下这些为帝国,兢兢业业殚精竭虑的老臣。
刚要站起来,李东阳手快,一把按住了他的大腿。
微笑着冲他摇摇头,悄声的解释:“咱们这个太子啊,总是想着法子的激怒我们,好废了他的太子位。嘿嘿嘿,我们已经习惯了,我们已经不上他的当了。你也不要动怒,不要上他的当啊。”
“这,还有这事?这怎么可能?”谢迁简直震惊的无以复加了。
历朝历代,大家都争着抢着做太子,不知道弄出多少血案呢,难道眼前的还是这样的一个人?
“要不你试试。只要你一批评他,他立刻就能给你拐到废太子上面去。”
谢迁一甩袖子:“我还就不信邪了,这天下抢这个位置的还抢不到的多了,这还出来个不愿意干的?”
看看不能劝住谢迁,李东阳只能苦笑摇头。
不过也好,让他真正领教一下咱们的太子的不着调也好,也好在以后,让他有个心理准备。
谢迁站起来,对着皇帝施礼,然后正色道:“臣谢迁弹劾太子蔑视重臣,轻视天下兢兢业业臣公。
请万岁降旨惩罚太子失德,为未来不能礼贤下士,亲贤臣而远小人,行人君之行而戒。”
说完,本来以为自己这个正直之言,会得到其他正直同僚的附和。然后大家同心协力,好好的教导教导这个小不学无术。
结果他尴尬的发现,在这样的大是大非面前,原先是一个人站出来,附和者众。
结果现在自己站在这里侃侃而谈,其他所有的同僚,竟然都坐在位置上不为所动,连一个附和响应的都没有。
那么,就自己杵在这里,就有些尴尬了。
再看过去,所有的同僚脸上都写着两个大大的字:“多事。”
这是什么状况?
正在他疑惑的时候,小太子就郑重的冲他拱手:“谢大人说的对呀,正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我这小不着调,小不学无术,小没有礼貌,没有长幼尊卑,这些坏毛病是改不了了。”
然后痛心疾首的看向其他重臣:“诸位诸位,你们已经都受够了吧。还是咱们谢大人耿直敢言啊。”
群臣就一起捂脸:“来了来了。这个谢迁啊,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啊。多事。”
看看群臣没有人响应,就只能对杵在这里的谢迁,诚恳而郑重其事:“还是谢学士目光长远,一心为国啊。如果将来我接替老爹的班,那我一定是一个忠言逆耳,一定是一个远贤才亲小人的昏君。”
说的那是慷慨激昂,说的那是洋洋得意。
“为了防微杜渐,为了早做防备,大家是不是应该现在就附和谢学士的提议,废了我这个太子,让我那宝贝兄弟接替。然后再避免我这个人在朝堂胡闹,干脆将我远远的发配西北,种我的土豆去吧。”
然后开始制造气氛,两手挥舞:“来来来,趁热打铁,现在就先把这当务之急的事办了,以免夜长梦多。”
太子这样的接话,简直轰的谢迁一个手足无措。
而更让他手足无措惊讶万分的是,群臣们一起冲着太子拱手:“殿下,说正事儿,不要胡乱的跑题。”
这是跑题吗?这难道不是正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