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解培林解夫子。”
李寿正在把脉,闻声站起,向解培林行了个晚辈之礼:
“李寿拜见解夫子。”
百济学中原文化,也有名人大儒。
但许多名人大儒的脾气都很硬,基本不甩李寿的帐。
这些名人大儒中,最有名的就是解培林。
解培林还做过扶余璋的老师,许多达官贵人,都以成为他的学生为荣。
连高句丽、新罗也有些名士是解培林的学生。
李寿也久仰大名,可惜解培林住在泗沘城,没能去拜访。
为了笼络人心,解培林还的礼李寿也没受。
“殿下虽远在中原,早就听说过大名。没想到殿下会成为入侵我百济的主帅,有些事,想来讨教一下。”
李寿一点没发火,侧过身子:
“这里说话不方便,解夫子请里面一叙。”
李寿暗自感叹,这时候的人也很追星。
解培林进入军营,碰到的官将,竟有不少人认识,纷纷上前招呼。
有几个,一直送解培林来到主营。
“听说殿下仁心仁术,在中原灭瘟疫、救治百姓。在广州扫黑除恶,为了平民百姓。在扶桑,惩奸除恶,救天皇,平内乱,同样是平民百姓。为何来我百济,就与武力伐之?使广大百姓流离失所,身处战火中?”
被解培林这一说,李寿居然生出自豪感。他都没想过,自己已做了这么多大事。
“武力伐百济,同样是为了平民百姓。天下百姓都一样,百济攻新罗,使新罗百姓蒙受战火。我们攻百济,新罗百姓得以解脱苦难。至于百济百姓的苦难?快了,待平定扶余义慈两股势力后,他们就能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
这个逻辑?解培林想了想,竟找不出任何错误:
“扶余家族是百济之主,他们对新罗发动战争固然有错。但唐国以如此极端手段处理,百济受影响的百姓,远超过新罗,这就是殿下的初衷?”
李寿发现,这些文人都有共同之处、喜欢辩论。
不配合还不高兴,说不定转身就会走人。耐着性子说:
“百济的现状,夫子自然知道。国家的田地、财产掌握在极少数大户大族手中。再不改变,会引发更大的灾难。现在不是我们迫害百姓,是扶余义慈他们。我们这样做虽有些极端,一时之痛,能解数百年之忧。夫子以为是亏还是赚?”
解培林终于嘴软了,叹声说:
“虽如此,打土豪分田地太极端,为何不想个两全之策?”
李寿实在想不到其它办法,才搞出打土豪之事,他将他先前的想法说出:
“分的只是田地,富人的财富仍保留着,他们仍能活在社会上层。我答应夫子,以后执行此事时,一定严格按照我所制定的做。将所有事情,控制在官府范围以内。”
好不容易将解培林说通,说到其它事:
“百济现在这样子,保国已不可能。并入唐国后,唐国准备如何管理?”
解培林是个识时务的人,李寿难得欣赏:
“我准备向朝廷建言,将百济划分为一些州府。开始还得从当地选取官员管理,以后并不限于此。百济人同样可到大唐其它地方为官。现在我们虽招到一些官员,对于以后来说仍是杯水车薪。夫子是百济士林之首,希望夫子能为百济百姓出份力。”
李寿最想利用解培林的就是这事,到目前为止,投他的文人太少。
他们占领的许多地方,守城将领还得政务一把抓。
李寿起身又是一礼。礼多人不怪,看样子解培林比较满意。
“殿下也知道,士族多为大户。他们是被打击的对象,对唐国仇恨不少。就算我出面,也难说通。”
这事解培林没说假,李寿没有固执:
“如他们愿出仕,九品和八品官员,一个家族成员,可占两个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