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目标虽然不好实现,但是在他坚决贯彻和认真的‘查岗’之下,平均分的确是在一天天被拉高的。
在期中考试的时候,班里的平均分已经达到了年级第二的位置。
虽然本来身为一班平均分应该是第一,但是因为班里边不少学生的怠惰行为,还是相较于三班有些差距。
期中考试之后,班里边的学生又微调了几个,有几个学习时代是不行的,又被调到了下面的班级。
下面的班级中有几个学习好的,也被调到了上面的班级。
人员流动交换新鲜血液,这倒是一件好事。
虽然学生到的新的班级需要磨合,但是对于苏联来说,这样的磨合倒也没有消耗太多精力。
再加上能从下面班调整到上面班的,都是学习比较优异,并且学习习惯很好的。
这样一来,一班的整体情况又好上了不少。
说实在的,苏洋现在都不想继续带下去了,因为到了高三,他肯定又得特别忙,到时候就顾不了家里了。
但没办法,人总是要从一而终的,既然在两年前自己带了这个班级,那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就要继续下去。
更何况人也不是冷血动物,也是有感情的,面对班级里这些熟悉的面孔,他还是很希望能够将这些孩子们送到高考考场上,看到他们大展宏图的那天。
转眼间,高二的下半学期就快要结束了。
而就在不到一个月之后,就是高考的日子。
随着高考的逐渐逼近,苏洋明显的感觉到学校里的气氛有些变化。
高三的学生紧张是正常的,高一高二因为这股气氛的熏陶,也变得有些忧心忡忡。
毕竟再等一年或者两年,就是他们上高考考场的时候了。
有时候想想也挺可怕的,学了十多年的习,上了十多年的学,最后的人生就要因为这么一场大考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考得好,能上一个好大学,今后的人生注定要平坦许多,但是如果考得不好,今后的人生就要难走许多了。
现在可不是二十一世纪,大学生的数量还是很少的,而且很多的高校都还没有开始扩张,大学生的含金量还是很高的。
尤其是一个本科大学生,只要一毕业,用人单位真的是抢着要,根本不用担心工作的问题。
这一点和二十一世纪之后的情况有着天壤之别,那个时候大学生一毕业,那就是毕业即失业。
要不就是说,物以稀为贵大学生越少,含金量也就越高,也就越被重视。
苏洋身为一个已经跨过高考这个独木桥的人,对于高考这件事情,他倒是觉得,每个人高考分数主要有两个层次的决定。
一个当然就是个人的努力,学习与否。
在高中的时候到底学了多少知识,这些知识有没有完全吸收掌握。
而另外一方面就是运气和心态的部分了。
如果运气好一点,然后押中一道题,那么肯定会对高考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要知道的是,高考中的热门分数段,一分可就相差好几百人,甚至可以过千人。
高考就是一场看不见血的战役。
每个学生能做的,就只有抓紧机会好好答题。
在高考之前,校长李启平还煞有其事的开了一场高考的动员会。
他还把高二和高一的都叫了过来,全校的人都聚集在操场上,听着他讲了三个半小时的废话。
苏洋一边在下面听着,一边心里感叹。
这些学生虽然表面上不说什么,但是心里面肯定都在骂娘吧。
毕竟要在烈日炎炎的上午在操场上承受着阳光的洗礼,听他讲那么多没什么干货的套话,那确实是一种折磨。
苏洋认为如果自己当上了校长,肯定不会再像李启平这样,搞这么多的形式主义。
当然李启平这么做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