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现如今,陶渊明先生看着自己面前这已经空的见底的米缸,感受着腹部不断传来的饥饿的感觉。”
“所有的这些感受,都在逼迫着先生要出门乞食。”
听着林江对陶渊明先生境地的描述,屏幕之前的万千观众不由得为止心疼。
然而,就在此时,林江话音一转,声音之中有些放松的说道。
“好在先生的邻居非常的善解人意,慷慨的送来了一些粮食,从而暂时让先生一家人从窘迫当中走了出来。”
“对于这件事情,陶渊明先生还专门写了一首诗歌来记述,而这首诗歌的名字,就叫做《乞食》。”
话音落下,林江再一次的清理了一下自己的嗓子,随即吟诵到。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通过这首诗歌,屏幕之前的万千观众也明白,先生在去向邻居乞求粮食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开口。
换言之,也正是因为这些邻居的善解人意,才能够让先生及自己的家人,没有那么的窘迫。
在将这首诗歌吟诵完毕之后,林江继续说道。
“因为先生和自己的这位邻居非常聊的来,两个人一直聊到傍晚,酒也喝的非常的高兴,于是,陶渊明先生便赋诗一首赠送给了自己的这位邻居。”
“甚至在最后的时候,先生还这样打趣的对自己的邻居说道,这样的恩惠,对于无才的我来说,恐怕只能等到死后才能够报答了。”
随着林江话音的落下,屏幕之前的万千观众也非常的欣慰,同时也明白了一句话,那就是“远亲不如近邻”。
与此同时,一旁的孙老就像是想到了什么似的,缓声的说道。
“再后来,甚至是此时此刻屏幕之前的一些观众,对于一个问题肯定特别的疑惑。”
“那就是,陶渊明先生为什么要放着好好的官不做,非得要去过这样的生活,甚至还流落到了向别人乞求粮食的地步呢?”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先生的这种遭遇,的确是一件非常寒酸的事情。”
“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用苏东坡先生一首诗歌来回答是非常合适的,那就是“饥饿常在身前,声明常在身后”。”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也正是因为陶渊明先生的这个决定,这种坚守,才能够赢的包括你我在内的无数后世之人的尊敬。”
随着孙老话音的落下,林江继续推进时间线。
“在公元1080年的时候,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先生,在被贬至黄州之后,就曾经躬耕在东坡,新一点,在之前的节目当中,我们也提到过。”
“当时的苏轼先生,就常常把东坡比作是陶渊明先生的田园。”
“很明显,对于陶渊明先生的崇拜之情,或者说是对于自己偶像的崇拜之情,苏轼先生根本就没有对其进行任何的掩饰。”
“甚至,苏轼先生曾经这样说道。”
“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
听到这里,屏幕之前的万千观众顿时恍然大悟,他们完全没有想到,苏轼先生这位文坛巨匠,在自己困惑的时候,竟然也曾经手捧陶诗,并且为诗中的内容而怦然心动。
或者我们可以这么说,在苏轼先生的内心之中,不论是他自己,亦或者是杜甫,李白等古之圣贤,无论是走尽了名山大川,亦或者是创作出了多少的悲欢离合,也只不过是接近了陶渊明先生的境界而已。
在林江将最后一个字说出口之后,一旁的孙老就像是突然之间想到了一些什么似的,赶忙补充说道。
“说起来苏轼对陶渊明先生的欣赏,我觉得可以跟大家分享这样的一个信息。”
“说起来,陶渊明先生的诗作,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当中,只能够算得上是中品,也就是非常普通的存在,这一点在钟嵘的《诗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