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在这些老师和学生的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除此之外,在到了南宋后期的时候,我们也能够从很多人的身上看到这样的精神。”
“或者我们可以说,在很多人的身上,比如文天祥,我们都能够找得到朱熹先生的影子。”
“毫无疑问,我们能够看得到,儒家的思想在社会上真正的作用是什么。”
在孙老将这番话讲完之后,林江继续说道。
“根据统计,朱熹先生修复和创建,或者讲学有关的书院高达上百家。”
“再加上先生的门人在各地所经营的书院,这个数字更是不计其数。”
“在这些“不计其数”当中,更具代表性的就是武夷精舍和考亭书院了。”
“武夷精舍,是朱熹先生完成四书集注的地方,在华夏的教育史上,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而以兰亭书院为核心所形成的考亭学派,更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和新儒学的主干力量。”
“总而言之,朱熹先生以书院为阵地,为平台,宣扬自己以德育为核心的教学思想,从而将我国的书院文化推到了顶峰。”
“这对于拯救南宋衰势的人性沉沦,无疑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林江将这番话说完之后,屏幕之中的画面再一次的来到了福建省漳州市。
“1190年的时候,朱熹先生刀刃漳州知府。”
“这个时候的朱熹先生,已经成为了一个声名远播的大儒。”
“还因为先生在江西浙东等地方的赈灾经历,这一点我们之前也提到过,以及弹劾贪官唐仲友,而名扬天下。”
“那么,朱熹先生的名声究竟是声名远播到了怎样的一种程度呢?”
“孙老,不知道您是否能够用一个例子来给我们说明一下呢?”
在林江声音落下之后,屏幕之前的万千观众顿时将自己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孙老的身上。
“我觉得林江这是有一些多此一举了吧?”
“我也这么认为,声名远播自然是全天下所有的人都知道朱熹先生的名声了呗。”
“我觉得,全天下人不止,应该还有一些其他国家的人。”
“其实,林江只不过是想让我们知道,当时的朱熹先生,究竟是“火”到了怎样的一种程度。”
“讲真的,你们真的对比没有一点好奇吗?我觉得这根本就不是画蛇添足,反而非常的有必要。”
就在此时,孙老微微的沉吟了片刻,仿佛是在自己的脑海之中搜寻相对应的例子似的。
“当时,南宋的使者要去金国拜访。”
“金国的官员这样询问这位使者,说“南朝的朱先生,现在在哪里?””
“可以想象的到,当时的敌国都开始重视朱熹先生了,足以能够说明先生的声名远播究竟到了怎样的一种程度!”
在孙老话音落下之后,林江话音一转,紧接着补充说道。
“在当时的漳州,社会风气极差,而且毫不夸张的说,道德沦丧之势,已经成为了普遍之势。”
“根据《漳州府志》记载,朱熹先生“未至之始,吏民闻风悚然,望若神明,官曹历节志而不敢纵所欲,胥徒易虑而不敢行奸,豪猾敛踪而不敢冒法。””
“这句话的意思非常的简单,就是说,从朱熹先生还没有来到漳州开始,无论是吏民亦或者是胥徒豪猾之辈,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就已经开始胆战心惊了,平时他们做的那些坏事,也完全不敢继续做下去了。”
听到这话之后,屏幕之前的万千观众,就像是听到了什么好笑的笑话一般,笑得不可开交。
“笑屎我了,尤其是那句望若神明!”
“原来,朱熹先生不仅仅只是在学术上声名远播,就连在官场上的都是非常的具有威慑力啊!”
“可能对于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