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屈原先生的这一首《橘颂》开创了咏物言志类型诗歌的先河。”
“通过方才节目的介绍我们也能够发现,《橘颂》这首诗歌是屈原先生早期的一部作品,而我们每一个人都熟悉到不能在熟悉的《离骚》,则是屈原先生作品的灵魂所在,也能够把他称之为是屈原先生作品的灵魂诗篇。”
“《离骚》全片三百七十多句,近达两千五百个字,这篇诗歌在我看来,可以被分成三个部分,上半部分就是屈原先生对自己生平的自叙。”
“第二部分就是屈原先生是怎样向先贤求教,从而去寻找自己理想的对象。”
“最后尾声的这个部分,就是发出了自己发自肺腑的呼唤。”
“我希望什么呢?希望大家能够通过《离骚》的这个篇章,更加真切的领悟到屈原先生的情怀。”
孙老的这番话,一方面是对屈原先生的作品的赏析,另一方面,则是表达了自己对在做的这些年轻的专家学者的一种期望之情。
现在的这些年轻的专家学者,已经完全不是中学的时候了,在重新诵读这些经典的时候,自然不能仅仅只是将自己的理解停留在片面之中,反而应该深入所有的诗篇,力争能够在情感上和这些千古流传的诗篇的作者达成共鸣。
在孙老看来,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理解这些诗篇,才能够做到烂熟于心。
与此同时,画面之中。
屈原先生此时此刻,就像是失了神一般,愣愣的看着方才楚怀王离开的方向。
而林江,在看到屈原先生的情绪逐渐的平息下来之后,这才缓缓的走了过来,轻轻的坐下。
“先生的一篇《橘颂》,讲的是热泪盈眶。”
“您让我们明白了,做人应该志存高洁,热爱自己的家国,谢谢先生。”
随着话音的落下,林江缓缓的向屈原先生作揖,从而表达后世之人对这种精神财富的感谢。
“在《楚辞》当中,还有先生的另外一篇名作——《离骚》。”
《离骚》这部典籍,仿佛是又一种特殊的魔力一般,在林江提起这两个字的那一瞬间,原本望着楚怀王离开的方向愣愣出神的屈原先生,竟然缓缓转头,用一种颇有一些惊讶的神情看着林江,缓声询问道。
“你也读过《离骚》?”
屈原先生的这个问题一问出来,瞬间就点燃了屏幕之前完全观众心中的火焰,一时之间,整个评论区当中的内容,也不再是那种情感大表达,反而成了更为热烈的发言。
“《离骚》啊,只要是一个华夏人,绝对都读过!”
“对于很多人来说,整个《楚辞》之中,可能最熟悉的就是《离骚》了吧。”
“你们说奇怪不奇怪?先前在中学的时候,学习《离骚》的时候,总是觉得犯困,但是没想到将这种诗歌完全转变成为节目的形式,不仅没有任何的困意,甚至越看越想看!”
“《离骚》啊,不知道折磨了多少的学生。”
“这绝对是考试的重点,建议屏幕之前的那些学生以及学生的家长都好好的看看。”
“如果屈原先生知道了,不仅仅只有林江一个人阅读过《离骚》,反而是所有的后世之人,说的更加严谨一些的话,应该是所有的华夏后世之人都阅读过《离骚》的话,你们收屈原先生会作何感想?”
看着屏幕之中的画面,屏幕之前的万千观众,多么希望林江能够将《离骚》这部流传千古的佳作,在后世的流传程度说出来啊。
不过转念一想,屏幕之前的万千观众也就释然了,按照众人对林江,对这个节目的了解,他们能够百分之百的肯定,在这一期节目的最后,林江绝对会带着屈原先生前往后世,去看一看《楚辞》在后世的流传程度,这里面自然而言的也就包括了《离骚》。
“《离骚》的开篇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