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工开物》这四个字,从宋应星的口中说出来的那一瞬间,宛若一道惊雷一般,从万千观众的耳边炸响。
所有的人,愣愣的看着那个仰头望向天空的年轻人,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
在林江播音腔的配合之下,整个节目的声势瞬间就得到了升华,让人身上的鸡皮疙瘩全部都树立了起来。
画面之中,缓缓的出现了袁隆平先生在实验田当中的画面。
同样是农田之中,同样的两个华夏人,怀有着同样的梦想,虽然时隔两三百年的时间,但是这份执着仍然传承了下来。
禾下乘凉,天下富足!
这不仅仅只是宋应星以及袁隆平先生的梦想,同时也是千千万万华夏科学家的梦想。
不知道为什么,此时此刻,屏幕之前的万千观众,只觉得自己的眼眶在不知不觉之间湿润了。
节目当中的声势,以一种不被察觉的方式,悄无声息的感染了无数的观众。
“无论是袁隆平先生还是宋应星,他们都是通过一颗小小的种子,找到了科学家们的共同的梦想——求真和务实,造福人民!”
“楼上说的太好了,这就是我们的共同梦想!”
“《天工开物》,物自天生,公开于人。”
“你们知道吗?在《天工开物》当中,可是记载和梳理了一百三十多种的生辰技术和工具。”
“可以说,《天工开物》这部典籍,在再对古代的各项技术的系统总结之中,构建出来了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
“作为华夏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初版的《天工开物》距离今天已经有三百八十四年的历史了。”
“可以说,《天工开物》当中,不论是百姓汲水舂米的日常工具,还是制取海盐,炼铁纺织等精巧技术,字里行间之中,流淌着格物致知,经世致用的科学态度,崩发着熠熠生辉的智慧光芒!”
片刻之后,烙印画面之中定格的那两幅完全不同的画面,无数的观众不断的在评论区当中,就下了自己对《天工开物》这部典籍的理解和了解。
与此同时,历史研究院当中。
对于《天工开物》这部典籍,整个会议厅当中,没有一个人对他不熟悉,甚至可以说,在场的众人熟悉的不能在熟悉了。
可是,在看了节目刚刚的那段开头片段之后,偌大的会议厅当中,所有的人都感受到了一种来自于内心深处的力量,被一点一点的唤醒了。
直到最后,那种热血澎湃的感觉,更是难以言表的,不少的年轻专家学者,甚至想直接喊上一嗓子。
“《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可以说是青年立志,想要撰写一本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好书。”
“孙老,能够帮着大家解读一下,什么叫做“天工开物”呢?”
看着那些激动难耐的年轻人,老张微微的笑了一下,说实话,仅仅只是通过刚才的片段,他竟然找回了些许自己年轻时候的状态。
将自己脑海之中的思绪全部梳理了一遍之后,缓声的冲着自己身旁的孙老说到。
既然这部典籍的名字叫做《天工开物》,那么又为什么叫做这个名字呢?
这一点,可以说是一些读者在拿到这本书的第一时间,脑海之中就回蹦出来的问题。
“其实,《天工开物》这部巨著,他的名字来源于两部典籍。”
“一部就是《尚书》,另外一部,就是《易经》。”
“巧合的是,些两部典籍我们已经在先前的节目之中看到过了。”
“天工,人其代之。”
“天工这两个字,我们现在可以把它理解成为自然的能量,自然的职责等等。”
“而“开物”这两个字,其实是来自于《易经》当中的一句话,叫做:开物成务。”
“就是说,开创万物,开发万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