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下午,于东带着修改之后的稿子去了《钟山》杂志社。
苏桐笑眯眯地接过于东的稿子,又从自己抽屉里面拿出一本杂志给于东。
“你被批评了。”
于东一脸茫然地接过杂志,看着杂志上《羊城文学》几个字,不解道,“什么被批评了?”
“你先看看目录,就明白了。”
于东点了点头,按照苏桐说的先翻到了《羊城文学》的目录页,随后就在“文学圆桌”板块看到一个标题:从《补天》看神话颠覆。
说实在的,这个标题并不能看出来什么,也不能确定作者对《补天》到底是贬还是褒。
所以他又按照页码翻到了正文,认真看了起来。
文章并不长,也就一两千字的样子,于东几分钟就看完了。
苏桐说的没错,他确实是被批评了。
至于批评他的这个人……名字叫刘发浩,以前没有听过,包括文章下面关于作者的介绍里面提到刘发浩写过的几篇小说,于东也一概没有听过。
文章中,刘发浩表示,《补天》这篇小说不过是假借神话之手宣扬末日言论,先设定人性之恶,再批判人性之恶,不具有现实的警示性。同时也提到,《补天》中的大雨隐喻了现实中的汛期,借以批判政府作为不良,有反动心思。
看到“反动心思”的时候,于东差点笑出声来。这都已经九十年代了,还有人在做文学批评的时候提到这样的词汇,用后世的时髦热词来说,那就是“文艺复兴”。
另外,于东也很好奇,这位刘发浩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批评自己?
说起来功利性有些重,文学批评所针对的往往是知名作家或者是当红作家,一般不会针对于东这种刚出来的新人。
因为只有批评有名的作家,才能引起舆论,吸引更多读者来看。
而根据推算,刘发浩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寡妇之死》还没有在《收获》上发表,也就是说那时候于东才发过一篇小说而已。
这位叫刘发浩的文学评论家在图什么呢?
批评一个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作家,根本就无法引起舆论,也无法为他带来热度啊。
总不能真的是《补天》这篇小说确实让他痛心疾首,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吧。
“看完了?”苏桐瞄了一眼于东,笑道:“被搞文学批评的人盯上是好事,一则证明你已经有些名气,二则能让你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世界上没有一个作家不被批评,知名作家更是被一群文学评论家天天围着。”
“我倒是没想到这么早就被盯上,批评我能有什么好处?”
“批评你确实没有什么好处,但是批评《钟山》就未必了。《羊城文学》连续三期的文学圆桌都放了文学批评文章,而且批评的都是《钟山》之前发表的作品。”
苏桐这么一说,于东就听明白了。原来醉翁之意不在酒,《羊城文学》是在针对《钟山》。
至于《羊城文学》为什么要这么做,理由实在是太多了,《钟山》这类杂志这些年几乎垄断了国内的文学奖项,总会有同行看不顺眼。
而且各个地方的文学理念本来就有分歧,文学界的斗争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像这种事情真的不值一提。
苏桐也没有太当回事,《钟山》也不可能为此做任何回应,《羊城文学》这波操作注定是上演独角戏了。
这样一来,于东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会挑自己来批评,毕竟《羊城文学》针对的是《钟山》而不是其他人。
他们总不能挑王安意这类知名作家来批评,不然没伤到《钟山》,反而会引起这些大作家们的反感甚至是反击。
捡于东这种软柿子捏,既达到了目的,也没有造成误伤,可谓两全其美。
见到于东脸上不在意的表情,苏桐继续说道:“给你看这个,不是想让你对《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