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篡明> 第九章 泊来之物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章 泊来之物(1 / 2)

凡册原想的是以官府名义强行与私人合营,按比例分成,但现在这氛围,怕是行不通,看来还是需要对盐、铁进行专营,以增加财政收入;他突然想到还有另外一法,三国枭雄曹超,成立了专门的盗墓部队,专职挖掘帝王及王侯将相陵寝,以解决军费问题,而且自己又是考古学出身,亲自参与过一些贵族陵墓的发掘,算是这方面的专家,但盗墓有损威德,只能秘密进行,人选问题需仔细思考,眼下还需解决另外一个问题——军粮。

他心中盘算着,向牛金星问道:“近年北方大旱,蝗灾频发,陕西耕田减产严重,部分田亩甚至颗粒无收,不知今年收成如何?”

牛金星的回答也基本符合史书所载,他回复道:“禀明公,前几年陕西及北方几省虽受灾严重,但也不至颗粒无收,不过产粮也仅为正常年景十之一二;近日,臣查看秦王府库文书,发现自从崇祯十五年初陕西旱情有所缓解后,产粮能达正常年景十之五六,崇祯十六年收成则更好。”

史载明朝北方多为种植小麦的旱田,平时气温正常且不缺水的年景里,根据农田肥沃程度略有差别,亩产在一百至一百五十升之间(一升小麦约重1.5斤);但最近几十年属于明末小冰河期,冬季气温比往常低一至两度,直接导致雪山雪线下移,开春时雪水减少,从而使下游河流水量减少,甚至部分支流断流,引发了大面积干旱;旱地又是蝗虫产卵的温床,因此大旱之后往往发生蝗灾。

陕西属于旱灾较严重的省份,从崇祯十年(1637年)至崇祯十四年(1641年)连年干旱,直到崇祯十五年有所好转,降雨量逐步增多,粮食产量有所恢复,但到底恢复了多少,确实无法知晓;如今之计只有亲临田间,才能了解真实情况。

凡册向牛金星问道:“城外哪处民田较多?”

牛金星答道:“禀明公,南面永宁门外西南方向土地肥沃,民田较多;此时正处立春后长苗时节,应有农人除草施肥。”

“那去永宁门外,体查民情!”凡册说着往回走去,众人跟上。

上了马车,凡册闭目冥思,北方小麦亩产太低,不足以支撑数十万军队,看牛金星也坐定后,问道:“丞相,可否听过土芋?此物在明万历年

(本章未完,请翻页)

间由海外传入,距今已有数十年。”

牛金星略微回忆后说道:“禀皇上,臣听闻此物乃宫廷御食,民间极少见到;不过明朝与海外红夷交流甚多,臣知晓南直隶及浙江种植一种名为甘薯之物,此物也为万历一朝引入;另陕西所种玉蜀黍也是明朝隆庆年间由海外传入,此物经百余年传播,如今南北各地均有种植,只是此物味干,不为百姓所爱,据闻陕北高原缺水之地种植较多,关中平原则较少。”

凡册明白,其实历史记载也是如此,玉蜀黍就是今天的玉米,最早于明朝隆庆(1519年)年间传入中国广东、福建、云南等地,此后官府也向全国推广过一段时间,虽然有部分省份开始栽种,不过由于当时的品种口感稍差,并未大面积种植。

其次是甘薯(今为红薯),此物在明朝万历后期(1593年左右)传入福建,或许是明末战争频发引发社会动荡,交通更加阻塞的原因,又或许是因为传统饮食习惯很难改变,反正甘薯就一直只在福建及周边栽种。

最后是土芋(今为土豆),此物传入时间跟甘薯相当,不过进入明朝后就成为了贡品,被皇室圈养了起来,另据史载此时传入的品种为高山红皮土豆,在京师平原地带产量不高,且食之无味,被统治阶级冷落了起来。

此三种作物产量较高,特别是甘薯,对土壤水分及温度要求不高,任何地方都可栽种,且亩产高达千斤以上;还有玉蜀黍,虽对温度、水分要求稍高,但达到种植要求也是亩产千斤;其次是土芋,不知宫廷圈养的是否为高山红皮品种,此种只适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