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礼数,但现在看来,短毛所建立起的这一整套体制本身就不怎么讲究上下尊卑。
当然必要的指挥层级肯定是有,而且非常严格。但在公务之外,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似乎并不太在意等级差异——比如这种行军餐具,普通士兵用的铁皮盒子,而军官统帅却也是一样,哪怕招待他们这些朝廷大员,居然也是同样的东西。
是短毛没好餐具吗?当然不可能,他们在大市场中拿出来成批售卖的骨瓷比宫廷御用都不差,来自南方的锡器和银器更是他们的特色产品。但这帮人却偏偏刻意选用了和兵丁一样的用具,包括军装服色也是如此,仅仅通过肩牌领章等标记进行识别。
当然了,要说这些明朝官员不懂其中意义,那倒也不是——吴起吮痈,孟德割发的故事他们都是知道的。短毛所行无非类似而已,只是当真身体力行到这种地步,还是让这些明朝官员感觉很新鲜。
他们这边在吃东西休息,附近炮手和士卒们也是一样,都趁着这会儿尽量补充食物能量,以应对接下来肯定免不了的连番恶战。
比起官员们吃的,加了鸡蛋和松子的精致糕点,士兵们毕竟还达不到那种程度。不过对于短毛军普遍随身携带的那种压缩干粮,这些明朝官员倒也不陌生——这段时间里他们也都品尝过,而且普遍感觉味道还不错。
那些四四方方,用油纸包裹起来的干粮,据说是用麦粉和豆类制成。重油重糖,有些则是略带咸味,除了过于紧致干硬,需要合水吞咽,以及非常容易让肚子饱涨外,单从口味来说并不比民间铺子里售卖的糕点差。
不过在短毛军中,对这类食物的评价却并不高。据说短毛军中对于犯错士兵的惩罚手段之一,便是不给热食,只允许吃此类干粮。
明朝官员在听到这消息时大都以为是开玩笑——真要这样,岂不是勾引兵卒故意犯错?但后来,当他们亲身跟随短毛军行动了个把月,和短毛军将混熟悉了之后才发现,原来这还真不是玩笑。
某种意义上说,短毛军官确实会故意安排让新兵多吃些压缩军粮,原因很简单——这种专门为野战调制的干粮一开始吃起来味道还不错,但却很容易让人感觉腻味。于是索性先让新兵们吃个够,等他们吃腻之后,便不会在作战中因为嘴馋而提前把随身携带的干粮包当零嘴给偷吃掉了——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但却居然是事实。
甚至对于在明军官兵中普遍反响极好的“坛子肉”,短毛军中居然也有些不太看得上的趋势了。以往这种掺杂了大量面粉和香料,能够保持长时间不腐坏,既可以拿来做菜也能单吃的粉色人造肉可是补给品中最受欢迎的种类。就连曹化淳,张凤翼等人在吃到这类干粮时都觉得很可以了,行军在外,能有这种档次的食物,连他们都已经很满意,更不用说底层军兵。
如今正逢关键之战,就连明军将领都知道这时候要舍得放赏,给酒肉,后勤向来充分的短毛军自然更不会吝啬——大桶大桶的坛子肉都被拿出来分发给士兵,只是因为来不及加热,只能和干粮一样吃冷的。
然而那些短毛兵似乎并不因此而兴奋,不少人在用刀匕拨弄着炊事人员分发到自己铁皮饭盒里的压缩干粮和粉色肉块时,居然表露出一种不耐烦态度。大多数人只应付差事似的三两口吞咽下去,仿佛那并不是美食,而只是勉强用于填饱肚子的粗粮。
然而那些“真髡”短毛们对此的反应也很有意思——他们并没有因此而生气,有些人反而表露出一种“本该如此”的态度,仿佛对士兵吃腻了坛子肉早有准备。而且,隐隐还有一种对此颇为自豪的意味。
能够与短毛军一起行动,无论官员,武将,还是太监或勋贵,可没有一个是笨蛋。能够在大明朝廷中占到高位,别的不说,嗅觉是绝对灵敏的。短毛所表露出的这些异象,若在平时,每一件都足以让他们琢磨许久,考虑其中的奥妙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