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不宋> 226.不可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226.不可说(1 / 2)

,不宋

吴潜一行人离开沧浪亭后,顺着水道向府衙所在的子城进发。

此时吴潜立于船头,脸上很是平静,似乎丝毫没有将方才受挫之事放在心上,只是看着城中的景象,对物是人非有些感叹。

回话之人是个五十来岁的老年文士,乃是吴潜的好友兼幕僚吴文英,字君特,同时还是词坛大家,就是没有考运,也没有官运,一生未中科举,大多数时间都住在平江城,以前吴潜任知府时给他做幕僚,现在吴潜起复,又将他请到了身边。

吴潜叹道,念起了词。

「乔木生云气。

访中兴英雄陈迹,暗追前事。

战舰东风悭借便,梦断神州故里。

旋小筑、吴宫闲地。

华表月明归夜鹤,叹当时花竹今如此!

枝上露,溅清泪。

遨头小簇行春队,步苍苔寻幽别墅,问梅开未?

重唱梅边新度曲,催发寒梢冻蕊。

此心与、东君同意。

后不如今今非昔,两无言、相对沧浪水。

怀此恨,寄残醉。」

东风拂面,吴潜的声音越发沉郁苍凉,将词中感时忧国,今不如昔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刚才那满园官绅,一个个衣冠楚楚,文雅体面,口中吟得是诗词歌赋,讲得是天理道德,心中却全都是私利!

这让他陷入了一瞬间的迷茫中,大宋的士大夫都怎么了!?

一语成谶啊。」

吴文英直言道。

吴潜苦笑,

吴文英却摇摇头,

吴潜何尝不明白,只是不愿意往深处想,此时也只能默然不语。

吴文英胸中堵着的气,似乎难得有发泄的机会,继续道,

这话,差不多是戳着士大夫们的脊梁骨在质问,而吴潜也是士大夫的一员,但他却无法恼怒,心中唯有羞愧。

沉默了好一会,吴潜似乎想到了什么,情绪好转起来,

吴文英微微摇头,「我只泛泛见过他几面,他的事迹也只是风闻,说不上了解,不好妄言……但感觉燕王果决有之,却失之毛躁,这一点倒是与官家早年很像,虽然想要有所作

为,可最终还是会被现实束缚住手脚,归于庸碌……」

吴潜笑笑,

吴文英顿首,并不避讳,

这一日,姑苏城恢复了的景象,到了深夜都还四处灯火通明。

直到十万石粮食全部卖空,百姓们才不得不各自归家。

买到粮食的,内心踏实了许多,没买到的,听闻明日还有粮食运到,也没有太过于失望。

等到第二日,百十艘粮船如约而至,依然在相同的地点售卖,而百姓已经早早就守候在这些地方,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

粮船靠上码头停稳,军士们从舱中扛出粮包,摞在船舷边,直接就开始售卖。

一块写着大字木牌高高挂起,

人群中哗然声起,有些躁动。

于是,异议声渐渐平息了下去,虽然相当于平常时节三倍的粮价确实贵,可是和粮商们比起来,可划算太多,而且量更足。

在军士的指挥下,百姓们排成四五列歪七扭八的队列,挨个到船边,递上铜钱或会子,还有户籍。

赵孟曦一身普通士卒打扮,是负责交易的人员之一,他接过钱和户籍,开始查验,无误之后,拿出一张印着文字和格子的纸页,用浆糊黏在户籍后面,盖上骑缝章,随后在格子里写个日期,盖上小章递回去。

一袋大米正好一石,省去了称量,直接交给百姓。

说来,一石差不多快有后世的一百五十斤了,还好这时代的壮年劳动力扛得动,若真是碰到扛不动又找不到帮手了,这些军士还会笑呵呵的上前帮忙,给搬到他们的车船上。

许多百姓对这一幕也较为新奇,议论起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