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严格执行计划生育的年代,在逐步丢失重工业基地地位的北方小镇,生男孩不仅意味着”传宗接代“,更意味着在这个以体力换取生存的村子里,多了一个劳动力。
这个村子只有几十户人家,从村头走到村尾,哪怕是一个七八岁的孩童,也仅需半个小时。村里的房子整整齐齐的盖着两排。房子前面是山,是种着粮食的平缓的山;后面也是山,是长着满山的松树的陡峭的山,也是埋着村子祖祖辈辈尸骨的山。更是村里人永远走不出去的山。
村里只有两排房子,也就只有一条大路。这条大路通向镇,也通向县城。颠簸的土路,雨天满是泥泞,雪天寸步难行;冬日坚硬如铁,夏日狂沙漫天。
安静就是这个村子的人。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母亲嫁给了本分老实的父亲。在第二个冬天,安静出生了。父母在县城里结了婚,在县城里借钱买了房,也在县城生下了安静。
”是个女孩啊。“是安奶奶听说母女平安时说的第一句话。当然,这句话是安母讲给安静听的。
安奶奶这个要强了一辈子的女人,有三个女儿,却只有一个儿子。
在安静后来二十多年的人生中,不止一次的听到安奶奶讲当时的事情:你妈妈生完你之后跟我说,”妈,是个女孩。“我就说了,生男生女都一样。闺女好,闺女是妈的贴心小棉袄。
安静从来不曾试图分辨这婆媳二人之间谁说的真话谁说的假话。也许说的都是真话,也许说的都是假话。在这个严格执行计划生育的村子,她们别无选择。都是善良一辈子的人,不可能扔掉安静再重新生。只能带着遗憾抚养这个女儿。也或许,在二十年后,感受到儿子娶媳妇的压力时,也会庆幸生了个女儿。这些,又有谁知道呢?反正安静从不想这些。
小姨家生的是个儿子小箫,比安静晚一年,也是个冬天。安奶奶说,当箫爷爷听说生了个儿子时,挑煤立马就有劲了。
在十几岁的时候,安静对重男轻女充满着抗拒,一意孤行的对抗着身边的大人,仿佛大家都更偏爱小箫,而不喜欢身为女孩的自己。仿佛所有的批评都是因为她是个女孩,仿佛所有的失去都是因为她是个女孩。
叛逆期的安静从未反思过自己的错误,却深深的牢记了那一句“是个女孩啊”,便给自己的所有负面情绪找到了一个倾泻口,仿佛一切不如意都是性别造成的。
当安静长大了再回顾过去时才发现,给她造成伤害的从都不是那些所谓的亲人的重男轻女,而是那一句“是个女孩啊”造成的偏激。她的亲人们是爱她的,哪怕她幼时伤害她们,哪怕她长大后也与她们不再联系。
安静虽是在县城出生,但是老实本分的安父与安母终究是无法在城里立足。
小姑子在县城里最好的高中读书,安母孕期常做的便是给小姑子送吃的。站在全县最高学府的门口等着小姑子下课,送上廉价的火腿肠做加餐,送上一点奶粉补充营养,是这个贫瘠的家庭给学生的最大的支持。
一贫如洗的家,勉力支撑着这唯一的学生:大女儿在家暴的丈夫拳下艰苦生活,儿子放弃读高中改读职校,小女儿才16岁却也嫁为人妻。
二女儿的勤奋努力,就像杂志中每一个励志故事一样,知识改变了命运。
小姑子去了首都读大学,安父安母也因无法维持生计而回到了村里,延续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耕种。
当年,土地的划分充满着戏剧性。漫山遍野的松树,扎根于那片黑土地。谁砍倒这片土地的树,翻耕这片冻土,这便是谁家的地。地广人稀,展现的淋漓尽致。
要将树砍倒后从山上运回村里,牛马都效率低下。而且安家没有牛马。安母从娘家借钱买了一辆拖拉机,便与安父二人上山伐木,耕地。
安父从来都不是强壮的身体,甚至是体弱,仿若一介文人书生。虽从小成绩优异,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