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介绍一下宋朝的科举制度大致是个什么流程,宋初是沿用前唐的制度,分为解试和省试两级。赵匡胤在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又定下殿试制度,此后宋朝科举制度就分为了三级。解试就是府州级别的考试,如果你过了解试这一关,那么恭喜你,从现在起你就是个举人老爷了。当学子取得举人身份之后呢,由地方转运司或者太学按解额解送礼部参加省试,也就是礼部试。这里的地方考生和太学考生您可以理解为,非京城户口与京城户口,地方上的竞争压力那自然是比较大的。所以现在某些地区的高考政策问题,您这样理解就很容易接受了。好了闲话少说咱步入正题,详谈一下赵匡胤为什么要定下殿试制度。
一般来说,皇帝是不会过问科举的细节的,只需要等待最后的结果就可以了。直到开宝六年(公元973年),新科进士取录完后,按规矩要进宫谢恩。老赵作为他们的大领导难免会寒暄几句,但就是这几句闲话,让赵匡胤起疑了。心说你这堂堂进士咋还不如咱老赵一个武将水平高,你们不对劲。于是乎,赵匡胤便暗中调查此事,恰好又有人击鼓状告此次科举有舞弊现象。赵匡胤震怒便把已经取录的进士和部分未被取录的举人老爷们一起召到了讲武殿,亲自主持并且重新出题,重新考试,重新取录。此举呢一直延续了下来,成了宋朝科举的最高门槛。但是赵匡胤这个人不整点活吧他就浑身难受,他主持殿试不看考生具体水平,居然以速度取状元,谁先交卷谁就是状元,当然肯定不是完全不看文章水准。但这也造成了后面近十数年的科举殿试,出现了一大批只会华丽辞藻的状元郎,直到淳化三年(公元992年)一个烧饼铺子彻底扼杀了这种只求快不求好的风气。各位肯定好奇,什么样的烧饼铺子能影响到一国科举,下面我就代入角色给您讲讲这个烧饼铺子的故事。休息了一整晚的陆重元该出场啦。
翌日清晨,陆重元拜别了众人后。急匆匆的前往内城,踏过朱雀门的那一刻,开封城的繁华尽收眼底。不过眼下并非是赏景的时候,早早到来也只是为了参加今日的诗会。跨过
(本章未完,请翻页)
州桥,陆重元循着人群慢慢的找到了那家李记烧饼铺。此次诗会由李庶几作为发起人,邀请诸位来京应试的举子参加。其一为交流诗词,其二是一次变相的诗词竞赛。规则乃是以厨师烙一张饼的时间为限,做出一首一韵诗方为胜者。饶是陆重元早已在与友人的书信中得知此事,也还是觉得此事颇为张扬,毕竟此铺邻近州桥,乃是开封内城最为人烟稠密的区域。若是天子得知此事,不知会作何感想。
陆重元回想起临行前,恩师苦口婆心的劝诫过自己:“若能入得殿试,定要文思敏捷,万不可迟疑。”一想到这,就不由得头疼了起来。论、策、经义对于自己来说都不在话下,偏偏就是解题慢的出奇,这在当今的科举环境下,可以说是毫无优势了。虽说痛恨这个以速取胜的殿试,但光靠自己也是没办法改变这种局面的。既然改变不了环境,那咱就得去适应它不是。
来参加这个诗会呢,一方面是来赴约,自己与友人亦是许久未见。二来呢,李庶几此人素来文思敏捷,是今科状元的热门人选,陆重元自然不会错过与这个“大才子”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街道上不断传来小贩们的吆喝,烧饼铺子也迎来了今天的第一位“客人”。
“李叔,今日之后,你这烧饼当是不愁卖了。”书生打开腰间的折扇,自顾自的扇了几下。大汉满脸赔笑,佝偻着腰,双手不停地在胸前搓磨,似是想说些什么,却始终也没有开口。熙熙攘攘的人群里,不断有人在烧饼铺子门口驻足,观望了好些时候陆重元也终于起身去参加这个特别的“诗会”。由于进来的太迟了,铺子内已经几乎没有可以落脚的地方了,好在身型高大,即使在外面也能看清里面的情况。
李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