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大明小公爷> 第554章 岂止一个惨字能形容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54章 岂止一个惨字能形容(2 / 2)

把内部关系理顺了,就想起了辽东军民,招来人问了一下辽东军民的近况。

兀良哈三卫本来就是蒙古后裔,马背上的民族,逐水草而居,对于如何治理地方,毫无经验,于是就任由辽东军民,自由生长,出了事也不管。

本来辽东就苦,朝廷和兀良哈三卫不管他们,再加上这两年辽东气候非常恶劣,粮食产出非常少,要不是辽东地区有很多天生地养的动植物,辽东军民就得饿死在辽东了。但是吃可以打猎物、挖木耳、挖菌菇,穿就成了大问题。

总之一句话,辽东军民过得苦不堪言。

朱棣听了之后,下令重启登辽海道,向辽东运送物资。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登辽海道运输的物资,大都取自山东和山西两个布政司,但这两个地方,在靖难之役中,已经被打烂了,尤其是山东。

先是滹沱河战役,耿炳文兵败,败兵洗劫了一把山东;紧接着,李景隆兵败,几十万大军又嚯嚯了一把山东;后来在德州,李景隆收拾败军又跟朱棣大战几个月;然后铁璇在济南府跟朱棣硬刚,平安在东昌府跟朱棣大战,大小数百场战事,愣是把山东给打了个千疮百孔,百姓死的死、逃的逃。

好不容易朱棣上位了,百姓稳定下来,朱棣又发布了一个政策,对河北、山东百姓进行加赋,原因很奇葩,因为在靖难之役中,河北和山东百姓支持过朝廷军队,抵抗靖难大军……

身为百姓,有的选择吗?

朝廷军队怎么说那都是正牌子的军队,靖难大军是反贼,是叛军,谁放着正规军队不支持,去支持反贼?

本来想回山东安家落户的百姓,一看这个政策,直接跑了……

于是乎,山东人口骤降,粮赋也骤减,收上来的赋税寥寥无几,想支应辽东,山东布政司的上下官员只能用“呵呵”两字来回复朱棣。

没得办法,朱棣只能另想他法,他打算从太仓和南京运输物资到辽东。

从太仓和南京运输物资,这不是朱棣首创的,首创人是他爹朱元璋,因为大明的粮仓在江南,仅靠山东一地的赋税,不可能养活辽东数十万军民。

这次朱棣下旨让陈瑄和宣信两人,率舟师海道运粮赴北京、辽东,其实大部分的粮草都是给辽东军民的,动用的舟船约有千艘。

大明的船不都是像李云睿乘坐的五千料大船,主力船型都是三、五百料的小型船只,一船拉个几百石、上千石,要拉几十万石粮食、棉花、布匹,没个上千艘根本盛下不来。

大船在海上航行,尚且平稳;但小船在海上航行,那就是在鬼门关晃荡,轻则倾覆,重则船毁人亡。

顺利一点,十石粮食能有八、九石到辽东;不顺利,估计也就六、七石,损耗之大,难以想象。

除此之外,还得看天吃饭。

参与海运的官兵,“昼则主针,夜则视斗,避礁托水,观云相风,劳苦万状”,岂止一个惨字能形容!

没办法啊!

大明的海船,大都靠风帆,秋冬时节,大都以北风为主,想渡海北上,难于登天,只能趁着春夏之际,东南风起,开始转运粮草。然而这个时候气候多变,还时不时的有台风……

人力终不能和天相抗衡!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