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西文武,共同决定送朱棣上台,这是什么戏码?
左右朝局?废立皇帝?
李云睿有些不明白,淮西文武为什么这么做?他们有这么大能力吗?
后世他是看过很多讲党争、政争电视剧,还读过很多的分析文章,但那些都是局外人的分析。
“你知道我为什么接受你的建议,决定拥立朱高炽为太子吗?”李景隆站起身来,在书房里跺起了方步。
“难道不是因为我说得有道理吗?”李云睿此时心中有些打鼓。
“有道理,为父就要听你的吗?”李景隆走到了窗前,推开了窗户,眼光略带深邃地看向外面漆黑的夜空。
……
这下轮到李云睿一脸蒙圈了。
从穿越至今,李云睿一直以上帝视角看李景隆,认为李景隆就是一个草包,除了人帅没啥别的优点,所以他总是在教李景隆做事,从来没有和李景隆商量过。而李景隆也如木偶一般,从谏如流地配合着李云睿,从来没有提出过异议。
因此,李云睿脑中就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李景隆就是个工具人。
但今天李景隆连番发问,让李云睿有一种被人按在地上摩擦的感觉,很是不爽。
“太祖建立大明,靠得是我淮西子弟,我淮西派必须在朝堂有话语权。”李景隆望着窗外的星空,淡淡的说道。
李景隆没说李家,说的是淮西派,这让李云睿很纳闷。
“论写诗作文、奇淫技巧,为父不如你,但论朝堂经验、派系斗争,我儿……”李景隆转身看了看坐在椅子上的李云睿,微微笑道,“你差得太远!”
“请父亲指教!”李云睿站了起来,很是郑重其事地朝李景隆施了一礼。
有错就要认,挨打要立正,《古惑仔》里,靓坤说过的。
朝堂确实是李云睿的薄弱环节,他只是想当然地把历史脉络和许多专家、乃至砖家的分析文章,结合起来。
李云睿自己也知道,故纸堆中的历史不可信,专家、砖家的研究更多是猜测,乃至天马行空的胡编乱造,用历史结果反推过程,看似合情合理,实际上可能离题万里。
“大明成立时,朝廷上有两股势力,一是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派,一是刘基为首的浙东派……”李景隆站在窗前,双手叉在胸口,看着无边的月色,开始讲述起来。
淮西派是朱元璋的心腹铁杆,都是从凤阳起兵时,一路跟过来的,是朱元璋的基本盘;而浙东派大多是投奔、投降朱元璋的文官势力。
淮西派一群人掌握着军权,对朝政影响力很强,可以说是一家独大。朱元璋怕他们有异心,就不遗余力地扶持浙东派,跟淮西派唱对台戏。作为皇帝,制衡之道才是关键,维持朝堂上两派势力均衡,让两派彼此水火不容,不让一家独大,这才是为君之道。淮西派和浙东派之间你来我往,在朝堂上相互攻伐,互有胜败。
随着时间推进,不断有新人进入朝堂,这些人大都是通过科举、荐举的读书人,对浙东派有着天然的亲近,因为浙东派大都以文官为主,慢慢地浙东派的势力不断扩张。原有的浙东派和淮西派的对立,演变成了文官集团和武勋集团对立。
“太祖利用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大肆杀戮淮西将领,使得淮西派在朝堂的势力大为削弱。淮西将领大都与李善长、蓝玉有交集,搞得大家人人自危,开始低调做人。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太祖驾崩,淮西派和浙东派两股势力在朝堂上,已经可以并驾齐驱。”李景隆说道这里,脸色有些不好。
李云睿了解这段历史,朱元璋怕淮西集团尾大不掉,大杀功臣,在历史上被人诟病。但对淮西派和浙东派的斗争,他却不甚了了。听了李景隆的介绍后,大致有了一些脉络。
“太祖驾崩,淮西的武勋和文官终于松了一口气,想着能够苦尽甘来,结果建文伪帝上台后,大肆提拔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