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一系列连锁反应。
而在周健文做好准备的时候,他坐着的航天座椅也打开了极速降落的最大缓冲量,具有缓冲功能的缓冲部件开始进行提升,只为了能够在着陆前缓冲吸收冲击产生的庞大能量。
坐椅是量体定制的,而座椅与航天员中间隔着的特殊缓冲坐垫也是高分子材料与航天材料联合编制,根据周健文的身形、骨骼、重要器官与脏腑位置进行定制的。
这一切的工作,都是为了缓冲,缓冲,再缓冲!
人类的肉体终究有很大的局限性。
而在返回舱开始新一阶段缓冲工作的时候,九州西南发射指挥中心也在一次次更新、精确返回舱着陆区域。
因为高空气流、空气摩擦、降落伞组与动力引擎这四个关键原因,着陆地点一直都在变动,只能在算法和雷达的帮助下,一步步确定缩小着陆区域。
没过多久,不需要无人机、雷达这些科技产品的帮助,返回舱预测着陆点区域的九州航天安保小组已经可以用肉眼看到一个返回舱在极速降落。
“各单位注意,下面开始通报正式着陆地点坐标:东经102°xx′,北纬31°xx。”
随着这一次正式通报的坐标精确,九州航天安保的车队也都开始了各自的动作。
着陆区域的核心区域内已经没有人烟,无人机、仿生机器人与九州科技的安保人员组成一个又一个的安全防护圈子,不允许任何未经允许、未备案的设备、人员进入他们负责的区域。
除了遥测设备之外,还有一些特殊武器设备在瞄准周边被标记的危险区域,只要一出现异常,立刻就会有一系列预案成为既定方案。
随着返回舱的降落速度变得越来越缓慢,九州科技的无人机也开始了伴飞。
就像是一个椭圆形的巨蛋,在一堆黑点的护卫下,缓缓向蓝星地面降落。
彭博蹲在不远处的临时指挥车旁边,看着天空降落的巨物,手指在画板上疯狂舞动。
在色彩的描绘中,一个巨物在黑暗即将到来的时候,划破了夕阳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