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提到过周幽王被犬戎杀死这件事,由这件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连周天子都能一鼓而灭之的游牧民族,其实力肯定非同小可。实际上,像犬戎这样的游牧部落,在当时的黄河流域还有好几个。其中,在秦国西边的,称之为西戎;在洛邑附近的,称之为陆浑之戎;在晋国周边,有狄(翟)人;在齐国附近,有一支被称作“山戎”。
这些游牧民族到底怎么来的、最后怎么消失的、中间改了哪些名字,由于年代久远,没有人搞得清楚。大家对他们的主要印象就是:这些人经常来打劫。
实际上,这种现象从奴隶社会一直断断续续持续到了明朝。直到清朝建立后,专业抢劫者出身的统治者总结出了防范不专业抢劫者的有效办法,这些爱好打劫的游牧部落才终于安定下来。
山戎是一个活跃于燕、齐边境的部落,从中原诸侯给他起的名字可以看出,他们的活动区域主要在大山周边。早在齐桓公的父祖时期,他们就曾多次到齐国来开展零元购活动。后来山戎人听说齐国加大了打击零元购非法活动的力度,于是决定改变物资采购地点,纷纷涌入燕国继续零元购活动。
燕国在春秋早期实力比较弱、存在感很低,很快就顶不住山戎的攻击。燕庄公通过报纸得知齐桓公打出了“尊王攘夷”的大旗,筹组了大周安理会,并在广泛吸收会员,于是马上写了份入会申请,连带一封求救信一并快马送到了齐国。
考虑到山戎的零元购活动对整个中原地区都存在威胁,为了子孙后代能够正常生活,身为盟主,齐桓公决定向周天子报备后亲自出征,严厉打击零元购这种非法活动。
山戎人打家劫舍多年,趋吉避凶的本领几乎是与生俱来。齐国大军刚刚出发,山戎人就手脚麻利地把家里不多的物资打包装车,头也不回地走了。
管仲对山戎人的套路十分清楚。他们从不与中原诸侯的军队正面交锋,总是瞅准机会四面出击,让防守方疲于奔命;如果遭到敌方大军进攻,他们便化整为零,四处袭扰。而中原诸侯习惯了以堂堂之师击皇皇之阵,对山戎人的打法往往无可奈何,即使侥幸消灭了山戎人的某一个部落,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大局。
所以这一次,齐军做好了充分准备。齐军带足粮草,以绝对优势兵力多路出击,步步为营,一点一点蚕食山戎人的据点,最后顺利攻破了山戎人的老巢,残余的山戎人只好逃往孤竹国、令支国。
(本章未完,请翻页)
孤竹国,是商朝时期的大国,也是商朝的死忠,在历史上,曾经因为该国的伯夷、叔齐两人而出名。
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君的儿子。从他们的名字可以看出,伯夷是哥哥,叔齐是弟弟。
在古代,懒得花心思去起名字的家庭,可以选择伯、仲、叔、季这四个字来命名自己的第一至第四个儿子,勤快一点的,就在这四个字后面再加一个字。我们经常听到的“伯仲之间”这个词,就是考虑到通常第一个儿子和第二个儿子年龄差距不大,所以用它来形容两个事物在某一个方面差不多。搞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就知道伯夷是孤竹国君的长子,而叔齐则是他的第三个儿子。
商朝时期,长幼有序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孤竹国君因为过于喜欢自己的第三个儿子,所以决定把宝座传给叔齐。叔齐对此却有不同意见。他表示,这是有违礼法的,他所接受的教育不支持他做这样的事。而伯夷得知父亲想让弟弟继位的消息后,也表示,孝顺父母就要服从父母的安排,于是他也拒绝接受孤竹国的国君之位。为了让老父亲感受到他们两个都不想继位的决心,伯夷叔齐一起离家出走了。
伯夷叔齐来到商朝的地盘后,正好遇上武王伐纣的大军。伯夷叔齐对周武王的举动同样表示反对,于是他们义正词严地批评了周武王犯上作乱的举动,并与周武王展开了一场辩论赛。周武王对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