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尸首,朱元璋大怒,宣布谢再兴为叛徒,并且派兵围住了绍兴的谢府,下令满门抄斩。
都闹到这个地步了,应该不是诈降。张士诚放心的十万大军交给张士诚,命他攻打金华城。
李善长明知谢再兴是诈降,却没有写信告诉张士诚,因为他要坐实谢再兴投降的罪名,就必须帮助谢再兴隐瞒诈降的企图。
当时谢再兴很是焦虑,他每天都在听说谢府被困,谢家人要死绝了的消息,他刚开始以为朱元璋得到密信后,为了将投降的假戏做的真一些,故意放出谢家满门抄斩的消息,其实谢家人只是假死而已。可是当他发现和鸾凤的秘密联系中断,他开始失去了自信,怀疑鸾凤已经死了,朱元璋并不知内情!
当朱元璋派出大将李文忠来守护金华城,和叛徒谢再兴十万大军对阵,谢再兴在阵前屡次试探李文忠口风,李文忠的表情都没有预料中的反应时,谢再兴的怀疑得到了证实。
看着李文忠冷漠的表情,一瞬间,谢再兴终于明白,谢家人祠堂上吊,连同自己的小女儿小谢氏被刺杀身亡,孙女徐凤失踪的噩耗居然都是真的!
是真的……他们都已入了黄泉。
失魂落魄的谢再兴毫无意外的输掉了金华之战,十万大军一举崩溃,只有他逃到了苏州城。
为了回去证明清白,谢再兴再次说服了张士诚,又领了十万西吴军攻打义乌城。这一次他打算再葬送十万军队,尽自己最后的力量削弱张士诚军力,并且乘乱逃到朱元璋那边自诉清白。
从始至终,谢再兴都不曾背叛朱元璋,哪怕谢再兴明知朱元璋逼谢家人悬梁自尽,他对西吴的忠诚都不会动摇。
可是李善长不会给谢再兴任何翻身的机会,他利用谢再兴谋反案继续离间朱元璋和朱文正,一再怂恿鼓励朱文正给岳父谢再兴求情,求朱元璋网开一面,放过谢再兴和剩余的谢家人,但是当着朱元璋的面,他又表达了对谢家翁婿三人的忧虑,由此朱元璋对朱文正五分的忌惮,变成了十分。
恶果是朱元璋对谢再兴谋反案没有详查的耐心,只想尽快杀了谢再兴结案,因为在朱元璋心里,谢再兴,朱元正,徐达翁婿三人的威胁太大了,他必须快刀斩乱麻,将一切可能消灭在发迹的时候,不会原谅任何人的背叛。
另一方面,李善长收买了李文忠的手下,在义乌之战中,乘乱杀死了谢再兴灭口。
为了毁尸灭迹,李善长命人将谢再兴的尸首撞进麻布袋子里,在马蹄下踩得粉身碎骨,碎肉扔进河里喂鱼,所以李文忠沿河撒网似的搜索,一直找不到谢再兴的下落。
家人自缢,谢再兴失踪,弟弟谢四谢五绝望中接受了张士诚的招降,但李文忠念在和谢再兴,徐达,朱文正三人的交情,一再苦劝谢氏兄弟,保证不杀他们,谢四谢五本不想背叛朱元璋,实在逼得没法子,才被迫接受张士诚的招降,他们觉得李文忠是大将,还是朱元璋的亲外甥,说话应该可靠,于是放下武器开城门投降。
可以一切都晚了,此时的朱元璋不可能再听任何求情和劝告,徐达,朱文正,李文忠,甚至李善长也假惺惺求情,他冷酷的对谢四谢五处以极刑,凌迟处死。
不到半年,朱文正被朱元璋栽赃谋反,夺官圈禁,郁郁而终……
而真正的背叛者李善长则位极人臣,风光无限。
作者有话要说:这样写大家应该能看明白了吧,朱文正和谢再兴谋反案是大明初期的两大奇案,基本无解,以上是我自己根据一些史料的推断
☆、第205章 盛极而衰
谢再兴和朱文正死于奸臣的算计和君王的猜忌,还有死不瞑目的谢家满门以及鸾凤夫妻,那么多鲜活的生命一起被葬送在李善长的算计里。
看完那些散落的账本和书信,徐妙仪基本可以推断母亲小谢氏之死的真相。当时刚刚“叛变”的谢再兴怀疑军中藏着奸细,他从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