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接受了。
就算不接受,也不能大声说出来,否则会被人到你家门口举标语抗议的。
八卦之火在熊熊燃烧,鲍勃摸了摸光秃秃的脑袋,“我知道你不能说,ok,我不逼你说出这个秘密,不过你能不能大胆地猜一猜,他的男朋友是谁?”
克莱尔沉吟道:“我猜,布莱恩.埃文斯?听说他是海明威的铁杆书粉,之前甚至还追海明威追到‘轨迹’的年度颁奖晚宴上去了。”
“哦,”鲍勃吹了声口哨,“两位俊美的大男孩!很有画面感。”
“我也这么觉得,我觉得布莱恩.埃文斯比段更适合海明威。”克莱尔一本正经地说。
……
不知道自己风评被害的杜采歌低调回到国内。
“武林”的宣传已经如火如荼,虽然之前经历了段晓晨的事件,但段晓晨毕竟不是“武林”剧组成员,对这部电影的影响有限。
相比之下,“武林”在樱岛、在星条国的宣传就要落后一点。
主要是担心性价比不高。
其实杜采歌有信心,“武林”是能够被樱岛观众和星条国观众接纳的。
毕竟,这是一部商业片,一部动作片,而不是文艺片。
地球上,优秀的华语电影不被美国人接纳的例子有很多。
其中,有大部分原因,是由文化差异导致。
但究其根本,“文化差异”的根本,是因为美国人的傲慢与偏见——看不起你们中国人的文化,没兴趣去了解。看不懂就嚷嚷说不好。
就像中国年轻一代观众,可以无缝欣赏各种美剧,好莱坞大片。
难道没有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当然有,但中国观众觉得,美国是大国,美国的文化是对的,如果我们看不懂,那是我们错了,我们要去学习、去理解。
而美国观众觉得,你们中国算个屁啊,拍的什么狗屁东西,看不懂,回去重拍。
这就是文化差异的实质。
举个例子,“无间道”。
原版的“无间道”,在华语地区被认为是一部经典之作,是港片最后的回光返照,是一次商业元素和人文内涵的完美结合。
豆瓣评分高达9.2分,这可以被认为是神作了。
但是在美国市场,却是折戟沉沙。
美国观众不买账。
觉得看不懂,里面的人物讲话故弄玄虚,没意思。
但是呢,美国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拍“纽约黑帮”、“华尔街之狼”的那位大神),觉得这个故事有趣,华纳兄弟买下版权交给他拍。
结果拍出了一部“无间行者”(the departed)。
departed是什么意思?
离开的,分开的,死去的。
你品,你细品。
这特么和“无间道”还有什么关系?
无间道是永无止境的无间地狱,永远受着折磨。
所以美版无间道,“无间行者”,在立意上和原版“无间道”就差了很多。
然后,“无间行者”也请了几位大牌明星,马特.达蒙和小李子,基本上就是美版的刘德桦和梁超伟。
但是,演员对标了,内容却是改得一塌糊涂。
小李子在里边各种飙粗口、粗暴粗放的表演,各种f词,f词被说了237次,马特.达蒙和小李子的对手戏也是肾上腺飙升,我f你,你f我,粗话对喷的那种。
总体感觉,这部影片是充满着美国式的粗狂。
而且,内涵方面,比原版“无间道”显然是要差一些的。
导演没有用镜头语言去太展开。
而原版“无间道”,是内敛的,是含蓄的,是需要人细品的。
中国网友大部分认为,“无间行者”是对“无间道”的拙劣模仿。
有“无间道”珠玉在前,对“无间行者”都不太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