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胤禔只能投入战场的骑兵数量不足三十万。
其实并不比盟军多太多,至多拥有一点五倍的兵力优势,但被飞机、机枪、火炮给抵消掉了。
盟军在火力方面的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现出来之后,清军就陷入了全线被动状态。
先使用中路围攻、两翼包抄的战术都不可能成功,天上的飞机就盯着下面。、
飞行员发现鞑靼骑兵正在偷偷溜边迂回己方,便会冲下来一顿扫射。
哪怕机内的燃油消耗光了,只要地面打赢了,在战场迫降也是可以的。
骑兵部队也携带了战机所需的备用燃油,能够确保这方面的供给。
如果只能实施硬碰硬的战术,那清军就完全不占优势了。
因为盟军用火力优势便可以顶住清军的正面强攻,还能用战机在头顶不断杀伤对方的后排骑兵。
位于后排的清军八旗兵想开弓放箭,用曲射的法子来射杀对方,也要担心来自头顶的威胁。
混战半小时之后,胤禔投入战场的大约三十万人,仅剩下不到一半。
胤禔见状不得不下令收兵撤退,否则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同时遣人通知索额图与明珠,要带着皇阿玛提前撤离。
阿尔芒与利奥波德当然不会轻易放过这股鞑靼主力,立刻下令全线追击。
如果清军还在战场上与对方僵持,肯定比掉头跑路的损失速度要慢一些。
一旦撤退,就意味着自己的后背要面向敌人,被射杀的风险陡增。
战至天黑,胤禔所能收拢起来的人马仅有不到五万人。
当然,作为大阿哥和皇位继承人,胤禔对此次落败,也有充足的理由。
那就是蛮夷耍赖,骑兵交锋居然是用火炮与连发火枪,否则大清王师必然能够取胜。
现在说啥都晚了,败了就是败了,没有后悔药可吃。
一次损失三十万人,这算是开天辟地第二回了。
第一次就是不久之前,由察尼那个蠢材创造的……
胤禔没想到自己这么快就步了察尼的后尘,不过主要是为了保护皇阿玛,这是有情可原的。
接下来该当如何是好,胤禔只能询问明珠与索额图的意思。
还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向西去与此前西征的诸部汇合,另一个则是掉头自行返回本土。
前者比较稳妥,后者较为危险。
明珠与索额图都怕担责任,只能由胤禔来圣裁。
掉头向东很有可能自投罗网,即便不是这样,也会面临蛮夷骑兵的围追堵截。
想了半宿之后,胤禔便下令所部在天亮之后继续向西转进……
这个命令倒是没错,因为在休息了一宿之后,盟军骑兵在飞机的掩护下,依旧在追杀败逃的猎物。
大破三十五万鞑靼骑兵固然可喜,然而阿尔芒与利奥波德在知晓鞑靼皇帝就在阵内之后,便觉得可以将其生擒或者击杀了。
那将一举扭转中欧的战局,更可能让清国由此转衰,盟军便可集中兵力对付南边的奥斯曼了。
不过二人也担心另外一方面,那就是有七八十万鞑靼骑兵在决战之前便已经去袭击南德以及法国、瑞士、威尼斯等地了。
在南德地区至少还有六十万鞑靼骑兵,盟军骑兵经过一场血战,短时间内已经无力再与对方进行第二次决战了。
这也就意味着一旦鞑靼皇帝所率的残部与其他清军汇合,那么盟军就不得不掉头撤回慕尼黑了。
虽然很可惜,但己方的实际状况就是如此。
不能因为急功近利而忽视这方面的问题,否则必将迎来一场惨败。
阿尔芒是在明帝国学习过的,不然眼下肯定跟利奥波德一样,执意追击敌军残部。
二人经过反复协商,最终决定实施有限度的追击,遇到鞑靼大部队,己方就要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