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与丹麦双核所主导的一个联盟。
丹麦的优势在于海军,所以负责海上作战。
波立的骑兵闻名天下,自然主要肩负陆战重任。
如今丹麦被瑞典打得自保都成问题了,波立只能带着勃兰登堡-普鲁士与萨克森这两个小伙伴御敌了。
俄国的情况已经跟丹麦差不多了,索别斯基唯一能指望的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了。
但是己方没钱邀约,对方出兵来救,就得全靠爱了……
幸好此前奥斯曼军队北犯威胁过维也纳,利奥波德一世应该清楚其中的厉害。
一六七五年夏季,利奥波德一世见到索别斯基还真拼死挡住了奥斯曼军队的猛攻。
双方处于战略胶着状态,短时间内难分胜负,便决定出兵十万。
条件也很简单,只要打败了奥斯曼人,所有战利品,尤其是敌人的先进武器装备,必须要分给自己一半。
索别斯基自然同意,这算是他唯一能尽快盼来的援兵了。
维希尼奥维茨基此前已经遣使者到克拉科夫,说正在后方进行动员,估计得等秋收才能抵达。
这就是要保障秋收,然后让自己在南方与奥斯曼军队死磕!
索别斯基已经对维希尼奥维茨基失望透顶,决定等击退来犯之敌,便率部返回华沙,夺取王位!
九月十二日,双方在克拉科夫以南的平原上进行决战。
这是侯赛因派俘虏送过去的亲笔信,索别斯基与利奥波德一世也都同意,进行一场骑士般的较量。
只是侯赛因的手下并不同意,因为先击败任何一路敌军,对己方都是很有利的。
现在对方联合起来,己方的获胜几率就大幅度的降低了。
对此,侯赛因的解释很简单。
让敌人过来找自己,不是比自己过去找敌人,要容易很多么?
消耗粮草不说,还不一定能找到这么多敌人。
现在多好,两个重兵集团就在眼前……
侯赛因认为,即使自己击败了索别斯基的部队,能够兵临华沙,后方补给线也会遭到利奥波德一世派兵偷袭。
与其那样,不如在波兰南部将其全部消灭。
如果不能同时打败这两个重兵集团,己部继续北上也是没有意义的。
一旦别切断补给线,届时别说攻陷华沙,连十几万人马的吃喝都成问题了。
利奥波德一世拥有三万骑兵、六万步兵、一千辆厢式战车,以及约三百门火炮。
战至当下,索别斯基还有五万多骑兵、近三万步兵,七百多辆战车,五百多门火炮。
侯赛因的部队虽然征战许久,但并未遭到太大损失,而且还得到了一定的补充。
还有近三万五千骑兵、约十万步兵、近三百辆蒸汽坦克、上千辆自制战车,进口重炮五十四门、轻型火炮两百余门、迫击炮近五百门。
奥斯曼军还有十四万作战部队,而神罗与波立一方的兵力规模约二十万,兵力比对方多一半左右。
由于兵力不占优势,侯赛因采取了反手反击的战术,跟上次单挑索别斯基一样。
索别斯基与利奥波德一世在战前商量过对策,决定并不合兵一处,而是形成钳形攻势,让对方难以招架。
由步兵进行正面强攻,骑兵部队暂不先行突击,而是等步兵吸引火力之后,再对敌军防线发动冲锋。
神罗与波立军队在开战伊始将各自统帅的命令执行地很好,几乎没有任何瑕疵。
然而奥斯曼军队上下也将侯赛因的指令落实到位了,原地构筑了环形工事。
不但挖了壕沟,还故意将步兵下了堑壕里面,要打一场堑壕战。
这是侯赛因在看过明帝国的战争纪录片之后所作出的决定。
按照常规打法的话,即使奥斯曼军队取胜,也会损失四五万人。
等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