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上乌拉山以东地区,不算本土的话,整个北地可养活六七亿人,以后农作物高产的话,养活十亿人也不在话下。
盛京将继续发挥战略枢纽的重要作用,而且已经恢复了原来的名字——基辅!
昊菁皇帝认为这个名字很好,兼顾前进基地与辅助控制之能。
莫斯科是乌拉尔山以西地区的控制中心,波罗堡、明斯克、基辅则是三个方向上的桥头堡。
也只有如此布置,大明对于该地区的控制才能较为稳固。
在三月份,从库尔斯克至畿辅的铁路便已经通车了。
这就意味着大明对该地区的控制力度大为提升,而且从顿巴斯到沃罗涅日与察里津、明斯克至莫斯科的铁路也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之中。
在黑海、亚速海、第聂伯河里,都已经有飘扬着申字旗的明军小型铁甲舰在巡逻了。
昊菁皇帝还计划在马里乌伯尔建立造船厂,前期建造一级铁甲舰,然后逐步升级该造船厂的建造能力,预计在十年之内能够达到建造三级铁甲舰的水准。
看似与本土造船厂的水准相差极大,但只要持之以恒地大力帮扶,马里乌伯尔造船厂在二十年之内便可建造万吨级铁甲舰。
三十年之内建造“国王”级战列舰并不困难,只要先将船坞早起来,再各种重型设备吞过去,调集本土的大量工程师与技术工人。
其实十年之内便可以达到速成的目的,在波罗堡那边亦是如此。
以后波罗的海与黑海都要有大明舰队的存在,哪怕只有寥寥数艘铁甲舰也可以。
奥斯曼帝国对此不会有异议,因为易卜拉欣也希望不需要跑太远就可以领到属于自己的铁甲舰。
卡尔十一世也非常欢迎朱慈烺在波罗堡建立造船厂,这对瑞典海军维持北方霸主的地位有很大的帮助。
奥斯曼苏丹与瑞典国王都意识到了,如果本国不想受到路易十四与利奥波德双皇的威胁,那么只能持续提升自身国力与军力。
而想要达到这个目标的捷径,便是维持与明帝国的亲密友好关系,没有第二条捷径可走!
卡尔十一世不愿意放弃抢到手的原属于波立的地盘,而易卜拉欣也不会舍得割让匈牙利。
对易卜拉欣来说,匈牙利一丢,等于联军可以直接威胁巴尔干与瓦拉几亚的安全,这是自己不能容忍的事情。
匈牙利是自己的底线,易卜拉欣绝对不能接受将边境线继续南移的任何建议。
位于欧洲地区的土地仅占奥斯曼帝国土地面积七分之一左右,然而却驻扎了超过一半的军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同样,常备军不到十万的瑞典,有超过五万士兵长期驻防在波罗的海以南地区,另有五万预备役珉兵辅助作战。
两国元首尽管交流不多,但不约而同的非常重视欧洲大陆的土地。
基本战略就是能抢多少抢多少,抢不下来,也不能把本钱丢光。
朱慈烺每年向瑞典提供五十辆燃油坦克和一百架“信天翁”战斗机,向奥斯曼提供的数量是瑞典四倍以上。
奥军每年都可以列装两个机步旅的坦克、四个大队的战斗机,以及不少于二十架“大力神”轰炸机。
易卜拉欣也引进了“信天翁”战斗机的生产技术,但前期仿制还有不小的技术难度,只能处于零部件组装的水准。
要是采购量比较大的话,还是以进口明帝国的原装武器为主,毕竟质量是有保障的,前线将士也更信赖进口武器。
过了最后通牒的期限,萨利赫见到两只鞑靼皇帝仍旧执迷不悟,完全不将自己的好意当回事,那就再也不会对其客气了。
在三百架飞机的掩护下,兵分三路。
第一路进攻弘皙的地盘,第二路从陆路进攻胤禛的地盘,第三路从海路登陆黑海北岸,夹击胤禛的兵马。
同时恳请张煌言,如果出动